建構信任的四大條件
個人認為,國際關係中信任的建構,有幾個重要的條件:共同性、一致性、確定性以及突破性。從這個幾個條件來看,民進黨和中共要建立互信,真的是緣木求魚。共同性,主要是指雙方戰略利益的交集而言。民進黨的DNA與中共完全不同,一個是「一個中國」,一個是「一邊一國」,兩者之間南轅北轍,有如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國民黨與中共雖然對一個中國的內涵有爭議,但基本上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雙方在二○○五年共同發布的五項願景,都將彼此共同的政治基礎列入文字,形成互信的基礎。連戰二○○五年的和平之旅,有如黑暗中的一躍,現在蔡英文總統能夠躍出這一步嗎?
事實上,雙方的戰略距離遠比想像中大。對蔡英文來說,她是在太陽花浪潮之後當選,泛綠陣營中反「九二共識」已是共識,如果她躍出這一步,或許兩岸可以改善,但自家後院立刻著火,使得她的各項內政推動反而更為困難。
就一致性而言,包括了時間前後的一致性、言行的一致性。時間前後的一致性,是指前後的行為一致,不會變來變去,這樣才有可預測性。陳水扁執政一開始,各種說法翻來覆去,何況像宋楚瑜與陳水扁會面後又翻臉的情形,的確讓中共無法信任陳水扁。至於言行的一致性,就如前面所述,陳水扁在言語上表現「穩定」,在政策上展現「區別」的不一致,也讓中共心存疑慮。
蔡英文過去參與兩國論以及否定九二共識的紀錄,也是一塊阻礙信任建立的大石,而當一致性條件較不足時,確定性與突破性就顯得更為重要。確定性,可以說是兩岸在政體不同的情況下,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確定性,是一種正式的、組織的決策,而不只是領導人的談話而已,它同時也必須是無法收回(irrevocable)的表示,就像中美之間所簽署的公報以及國共之間的新聞公報。
換句話說,陳水扁執政時,個人的表態還不足以形成確定性,它必須經過民進黨內部的組織程序所形成的政策,才能夠做為建構信任的基礎。事實上,民進黨有關台灣未來的決議,從台獨黨綱、台灣前途決議文,到正常國家決議文,都與大陸的戰略利益有距離,除非有新的決議文,並且與大陸找到戰略利益的交集,才能建立確定性。
為什麼民進黨在二○一三年底的華山會議中出現了所謂凍結台獨黨綱的聲音?如果通過,這即是一種具有「確定性」的意思表達。蔡英文在二○一五年雖然提出有關維持現狀的說法,後來更提出「溝通、不挑釁、沒意外」的三原則,似仍不足以構成「確定性」的要件。中共在二○一五年不斷強調九二共識的重要性,甚至在馬習會中由習近平再一次表明這是定海神針,應該也是希望蔡英文以及民進黨有「確定性」回應的一種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