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明顯,我有問題,但我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問題。有時候上網搜了又搜,但就是不知道該用什麼關鍵詞。」
「有一天,我很生氣,氣到流淚。因為我在看一齣非常棒的劇,但就是不能集中注意力,旁邊有人大喘氣,像快要死了一樣大喘氣。我只能逃回家。搜,再搜,終於搜到了!說實話,那一刻,感覺真好。」
通過谷歌,瑪格特還發現,紐卡斯爾大學在研究恐音症。她電郵聯繫項目負責人庫馬爾(Sukhbinder Kumar)博士,向他致謝。庫馬爾回信邀請瑪格特參與。
什麼是恐音症?
恐音症又稱「選擇性聲音敏感」,指的是某種聲音、或者即將聽到某種聲音引發強烈的感情反應。最重要的三大反應包括:憤怒、噁心、焦慮。其中憤怒佔主導。
強烈的感情還伴有強烈的「戰或逃」反應,身體釋放腎上腺素和能量,做好應對威脅的準備。具體的身體反應可能是心跳加快,呼吸變淺、加速、緊張、發熱、發抖、出汗。
辦公室、特別是開放型辦公室是充滿觸發音的雷區。
家庭生活可能會受影響,伴侶共處難度加大,因為一方的呼吸聲、咀嚼聲可能都令對方大怒。
來源:英國耳鳴協會
對瑪格特來說,紐卡斯爾大學的實驗非常恐怖。她必須聽觸發音,而且不能有反應、不能閉眼。「我臉上插滿了線,到處都是。他們在研究我對聲音的反應。」
「不是我想半路逃脫,因為我已經明說了我想參與,但他們說我必須停止,因為我反應太強,影響實驗結果。」
「原計劃我要做6項實驗,最後只做了兩項。因為之後我根本無法控制,大哭。」
瑪格特之所以感覺實驗如此難以忍受,是因為她不能用通常的應對手段躲避觸發音。日常生活中她經常帶著耳塞或者耳機,杜絶噪音。
瑪格特說,「離了音樂我根本無法活。我整天戴著耳機,有時並不放音樂,只是時刻準備著,一旦有情況,耳機可以立刻救我。」
「 音樂就像是我的避風港。 」
瑪格特說,有時候,去看電影都很難。
「比如,我痛恨別人親吻的聲音,讓我噁心。每兩部電影中就有一部包括激吻場面,有些電影裡聲音不大,有些太大,我只能堵住耳朵,等這一段過去。」
但是,在她個人生活中,恐音症迄今並沒有帶來太大問題。她說,「我總是和理解我的人在一起。」
「如果我有個男朋友,我說你別折手指了,他拿我開心。那我絶對不能接受,我肯定會說bye bye。」
「我覺得,如果一個人真的喜歡你,他會努力去喜歡你的一點一滴,包括那些他們可能不懂的。如果真喜歡一個人,應該不願意看到她難過,應該努力讓她幸福。」
瑪格特現在有男朋友,也經常和朋友一起出去,但是她說,恐音症可能會讓患者非常孤獨。
瑪格特為一家廣告公司作自由撰稿人,一人獨住,她形容,這簡直就是「夢想成真」。她說,「我經常獨處,一個人在書房寫東西,就像小烏龜。」
庫馬爾說,目前還沒有科學證實的方法治癒恐音症,但是,認知行為療法有一定療效。
庫馬爾還說,現在也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人患有恐音症,不過他說,一次學生調查發現,高達20%的人都有比較嚴重的恐音症症狀。
瑪格特通常並不告訴人們自己的病症,因為並不是所有的人都理解和同情,有些人甚至說她在臆想杜撰。
瑪格特說,「我只能自己想辦法,不能總要別人改變行為。」
瑪格特希望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人員最終會發現新療法,但是她也希望能有更多人懂得恐音症的存在。
「如果在劇院裏我能對旁邊的人直說,抱歉,你能不弄那個聲音嗎?我有恐音症。對方會說,啊,真抱歉。比起治療方法,我更希望看到這樣的情景:
「 能和人直說,對方不會覺得我是怪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