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Mom, Guess What!" The first gay pride rally in Philadelphia, 1972. Photograph by Kay Tobin Lahusen. pic.twitter.com/pOv5NeF3Lo
— History In Pictures (@HistoryInPics) 2016年4月29日
談起石牆革命一夕之間燃起同志社運火苗,拉胡森說:「我一點都不驚訝,當警察檢查我們的同志酒吧時,同志朋友們會說出『夠了,我們有權利在酒吧裡聚集,享受酒精飲料,像其他公民一樣』這種話。這些孩子們炸鍋了,他們居然跑去追趕警察,我們得知消息的時候都非常興奮。」石牆運動之後,拉胡森的照片更為開放了,因為女同志的出櫃焦慮稍微緩和,願意在鏡頭前做出親密舉動,展現她們私底下真實的生活樣貌。
季丁斯是美國同運界的先鋒人物,1972年美國精神醫學協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年度會議上,季丁斯和另一位同運領袖卡莫尼(Frank Kameny)邀請精神科醫師弗雷爾(John Fryer)當場出櫃,向學會施壓將同性戀由精神疾病中除名,促使學會隔年終於投票通過同性戀除病化。在一間雜貨店裡,一名婦女被同運遊行的訴求打動,主動告訴季丁斯:「我昨天是不是有在電視上看到妳?你讓我了解到,你們這些人彼此相愛,就向我和我丈夫一樣。」
This is what openly gay psychiatrist looks like in '72. John Fryer/Dr. Anonymous w Barbara Gittings & Frank Kameny. Pic: Kay Tobin Lahusen. pic.twitter.com/jPUaKjr5FH
— Jack Drescher (@jackdreschermd) 2017年10月2日
季丁斯於2007年過世,《愛與抵抗:石牆50年》一書收藏了許多她私下的模樣,其中一張照片是她坐在花園裡專注地讀書,嘴上叼著菸斗。拉胡森表示,她永遠記得兩人第一次見面時,季丁斯滔滔不絕地表達看法,「她很外向,不過手中總是拿著一本書」,季丁斯說著說著,拉胡森就陷入愛情裡了。
Lesbian couple Barbara Gittings / Kay Tobin Lahusen fought the battle for #LGBTQ civil rights movement before AND after #Stonewall#LesbianVisibilityDay #herstory #makinggayhistory (IMAGE: Gittings, 1962, by Kay via @nypl) https://t.co/1eGIi16S8g pic.twitter.com/RHCLQISH5z
— Making Gay History (@MakingGayHistry) 2019年4月26日
Barbara Gittings said "It seems to me that one of the main impetuses behind the Gay movement is Gay people's desire to meet other Gays, to break out of our isolation." Celebrating Pride, the battle for #LGBTQI+ visibility & community continues. Read more https://t.co/6yuPc36o5c pic.twitter.com/Qhu0JeXA0O
— OutHistory.org (@OutHistory) 2019年6月24日
紐約首場同志驕傲遊行提案者:布洛伊狄
「我們提案在每年六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六於紐約市舉辦一場示威活動,以紀念1969年克里斯托福街的那場自發性抗爭行動,而這場活動將稱為『克里斯多弗街自由日』。」
同運老將、現年73歲的布洛伊狄(Ellen Broidy)在石牆運動當年才二十出頭歲,是紐約大學(NYU)學生同志聯盟領袖,不過她從沒向父母出櫃。有一次她受邀上電視節目,擔心父母會看見自己,於是先給母親「打預防針」。她告訴母親何為男同、女同,也間接坦白性向,母親卻毫不意外地回答:「打從你3歲以來,我就知道了。」布洛伊狄問:「你為什麼從沒跟我說?」母親說道:「我覺得那不是我該插手的事,你會自己搞清楚。」
節目播出當天,母親帶著父親出門,但很不巧地,父親的同事告訴他:「我昨晚在電視上看到你女兒。」然而出乎布洛伊狄意料的是,石牆遊行當天早上,父親打電話叮嚀她:「你需要在手掌上寫下律師的名字跟電話。」那是一個父親對女兒人身安全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