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同志電影《蜘蛛女之吻》導演、巴西大師巴班克辭世 享壽70歲

2016-07-15 20:21

? 人氣

巴西重量級導演海科特.巴班克(Héctor Babenco)13日晚間因心臟病發,逝世於第一大城聖保羅的席利歐─利巴尼斯醫院(Sirio-Libanes Hospital),享壽70歲。巴班克的作品向來關注社會問題,著重描繪社會邊緣人的生命,他以《街童日記》(Pixote)成名,並進軍好萊塢,1986年更以《蜘蛛女之吻》(Kiss of the Spider Woman)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的提名。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1946年2月7日,巴班克生於阿根廷東部布宜諾斯艾利斯省(Buenos Aires)的港口城市馬德普拉塔(Mal del Plata),青少年時期個性羞澀,但熱愛電影,一星期最多可以看10部電影。他與父親關係不睦,當他展現對藝術的興趣時,父親大力反對,加上他迷上「垮世代」(Beat Generation)的作家與存在主義,於是滿18歲後不久,巴班克就離家四海漂泊,一心渴望見識這個世界,足跡遍及非洲、歐洲、北美洲,做了許多種工作,並短暫落腳西班牙擔任臨時演員。

1971年,巴班克受到巴西新電影的吸引,決定在巴西落地生根,立志成為電影導演。當時巴西軍政府有嚴格審查制度,政治環境惡劣,但並未澆熄他對電影的熱情,他開始參與紀錄片與短片的拍攝,學習拍電影,這對巴班克的作品影響深遠,他的1981年成名作《街童日記》就是洋溢著新寫實主義風格、宛如紀錄片的劇情電影,這部片拍攝在聖保羅街頭成長、遊蕩的男孩,為了生存,這男孩偷竊、拉皮條、殺人等無惡不作,巴班克透過男孩的眼睛揭示社會底層的絕望人生。

1985年,巴班克根據阿根廷小說家波伊格(Manuel Puig)的小說《蜘蛛女之吻》(El beso de la mujer araña),以180萬美元的低預算,拍攝出同名的經典之作。這部電影以1970年代阿根廷右翼軍政府鎮壓異議人士與游擊隊為時代背景,描述阿根廷監獄裡,因猥褻男童而入獄的男同性戀莫利那(Molina)與政治犯瓦倫丁(Valentin)被關在同一間牢房,這兩個男人的性格與觀念截然不同,在長久相處後變得互相理解,惺惺相惜。

本片大獲好評,1986年,飾演莫利那的威廉赫特(William Hurt)也憑此片贏得第58屆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當時同志角色鮮少出現在電影裡,外界評價巴班克是不懼挑戰好萊塢保守派界線的導演。

1987年,巴班克又根據普立茲得獎小說《紫苑草》(Ironweed)拍攝同名作品,由傑克尼柯遜(Jack Nicholson)與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擔綱,描繪紐約街頭潦倒失意的男女。這幾部成功的作品奠定他在好萊塢的地位,儘管如此,他關心的對象仍是不受重視的社會邊緣人,他在2003年的電影《監獄淌血 》(Carandiru)裡,描繪聖保羅某間監獄的囚犯遭到慘無人道的對待,這裡的犯人包括殺手、幫派分子、愛滋病患、同性戀者等,等於是巴西社會底層的縮影。

1990年代,巴班克患了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接受治療,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推出新作。他生前最後一部作品是2015年《我的印度朋友》(My Hindu Friend),描述一名瀕死的導演希望騙過死神,完成最後一部電影,帶有自傳意味。

電影《蜘蛛女之吻》劇照(取自網路)
電影《蜘蛛女之吻》劇照(取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

廖綉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