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藝人的兩難,文化部該出來面對了!

2016-07-21 06:40

? 人氣

大陸演員導演趙薇新戲《沒有別的愛》三月開鏡,戴立忍七月遭換角。(環球網)

大陸演員導演趙薇新戲《沒有別的愛》三月開鏡,戴立忍七月遭換角。(環球網)

導演戴立忍遭大陸電影換角一事,讓他被迫在臉書上刊登了三千字長文來表達心聲,釐清外界疑慮。在此之前,還有今年一月的周子瑜事件,以及日前王大陸在活動中言稱「代表中國」林心如與霍建華轉貼「中國,一點都不能少」的圖片等等。雖然事由略有不同,但卻同樣是因為對台灣的認同與身分,讓藝人在大陸影視娛樂商業市場受到壓力或面臨抉擇,台灣民眾對此也普遍反應不佳。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當然不是先例,張惠妹早在2000年就受到打壓。筆者曾在今年二月撰文「藝人登陸 不能放棄話語權」,文章內容主要是指部分民眾帶著「逢中必反」的心態,對於台灣演藝人員受到大陸打壓的現況,如果委曲求全,就認為那是藝人為了要賺人民幣而放棄自我認同的做法,卻忽略大陸做為亞洲最大的影音內容製作與交易市場對台灣影視產業的重要性。若台灣影視人才無法在更大的舞台被看見,台灣該有的話語權可能將消失地更快。

周子瑜道歉
周子瑜道歉事件,在總統大選期間掀起莫大波瀾。

放眼亞洲各國影視產業的市場環境,從製作、發行、映演平台,乃至最關鍵的影視人才,日本、韓國、大陸都各有各有強項,在海外市場也佔有一席之地,自成一格,台灣則是相對弱勢許多。當跨國合作已經成為各國影視製作的常態時,本地影視產業的市場能量就成為談判時的重要籌碼。也因此,當台灣的影視環境日漸趨弱,內容產製的資源有限、影視人才外流,而大陸則在內容製播與平台方面都成為霸主,一強一弱,面臨合作時的控球權將在何方,結果可想而知。

同時,伴隨著科技匯流與線上影音網站的盛行,影視作品全球化的風潮讓產業環境競爭更形劇烈,再加上台灣影視產業的常年不振,影視人才持續向外尋求發展機會,因而成為一個惡性循環。以電影產業來說,儘管電影人才匱乏的現象普遍存在於亞洲各個電影市場,包括大陸、香港,但台灣不只存在人才匱乏的問題,更面臨人才長期出走、一去不回的現象。電影人才帶動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即便在電影工業大國的美國好萊塢市場也是不變的道理,美國的華納兄弟娛樂公司甚至在今年三月,與中國大陸及香港共同成立了「旗艦影視」,預計將在兩年內拍攝12部合拍片,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跟大陸人才合作,更將目標指向大陸市場帶來的無限商機。簡單來說,只要各國本地的產業環境有足夠的能量,無論是朝向海外發展或與面對境外業者的競爭,更有機會掌握主導權。

可惜的是,台灣影視產業環境面臨的困境非常嚴峻。產業環境的資源不足、人才出走、觀眾無法回流,文化部也只有盡量在預算緊絀的現況下提供相當有限的輔導金,但要能厚植影視產業基礎、提升產業競爭力,除了提供預算,更需要共同成長的決心。台灣影視人才的創意與製播能力絕對不輸其他國家,但缺乏舞台、資源而無法施展拳腳,而政府也一直缺乏痛定思痛的執行力,就算推出電影電視的旗艦計畫,每年頂多也只有四至五部大製作的影視作品,根本難以成為影視產業的基石,再加上輸出力道不強,難以在海外造成風潮。長久下來,即便政府聲稱已經增加預算並提出很多輔導措施,但影視業者還是感受不到「整體產業被扶植」的跡象,只好回到現實面,透過民間業者的單打獨鬥或是策略聯盟,胼手胝足在資源豐富的對岸打天下。一旦遇到關鍵的抉擇時刻,我們的演藝人員也只能做出適合當下的判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