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偉群觀點:選民有棄保考量,何妨制度化兩輪投票

2019-07-02 06:40

? 人氣

作者指出,後續的總統大選,只要是三陣營以上的競爭,棄誰保誰的討論恐怕難以避免。與其讓選民投票基於不可預知正確性的研判猜測,不如通過兩階段的投票方式,讓選民對候選人的相對意志能獲得制度化的反映。(資料照,顏麟宇攝)

作者指出,後續的總統大選,只要是三陣營以上的競爭,棄誰保誰的討論恐怕難以避免。與其讓選民投票基於不可預知正確性的研判猜測,不如通過兩階段的投票方式,讓選民對候選人的相對意志能獲得制度化的反映。(資料照,顏麟宇攝)

面對三組以上的候選人,台灣許多選民會選擇「策略性投票」,最常見的策略是「棄保」。例子很多,像是1994年台北市長選舉,泛藍選民在趙少康與黃大洲之間掙扎,最後陳水扁當選。2000年總統大選,類似的情節出現,連戰與宋楚瑜兩人分享了六成的選票,結果是得票三成九的陳水扁獲勝。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棄保背後的思考,是選民對於三組以上候選人的排序,就像是升大學或升高中時的「填志願」。例如,如果從兩岸議題來「填志願」,2020不少泛藍支持者的可能會第一志願選國民黨、其次考慮柯文哲(假設他最後參選了),最受不了的是民進黨。反過來,對多數綠軍支持者來說,應該是第一志願選蔡英文,第二考慮柯文哲(雖然他說「兩岸一家親」,可是他也說自己是「墨綠」),最不想要的是國民黨。

20190630-台北市長柯文哲30日繼續在屏東縣的私人行程,上午前往車城福安宮參拜。(方炳超攝)
作者指出,棄保背後的思考,是選民對於三組以上候選人的排序,就像是升大學或升高中時的「填志願」。若從兩岸議題來看,泛藍支持者第一志願選國民黨、其次考慮柯文哲,反之,多數綠軍支持者第一志願該是蔡英文,第二考慮柯文哲。(資料照,方炳超攝)

策略性投票的行為,在黨內初選也可能出現。就像目前進行中的國民黨初選,韓郭朱周張五人持續爭取,王金平則是退初選但是大選不明的情形。這個策略就稍微複雜了。首先,五人中目前的多數民調是三強二弱,或二強一中二弱,那麼合理的預估是多數接受民調者為了不浪費自己的支持,就可能「棄弱保強」。第二層則是候選人喜好與其他因素考量。假設一位泛藍支持者最屬意韓國瑜,但是也可以接受朱立倫與郭台銘,他就可能考量誰比較能打敗民進黨與柯文哲,以及後續高雄市長的補選。以上不包括對手陣營支持者在初選民調中的策略行為。

由於選舉是集體行為,誰也無法確定真正的「多數人」會怎麼投,因此所謂「棄保」或「選票集中」,對每一位選民來說,實質上都是一種「研判」或「猜測」。必須等票算出來了,心懷「大戰略」的選民才知道他猜對了沒有。

如果台灣大選或初選的多組競爭已經成為常態,而許多選民又有多重順位的思考,那麼兩輪投票的制度或許較能排除機率,而更貼近眾人的相對意志。2014年台北市長選舉時綠白合作,先行整合出柯文哲代表泛綠與國民黨候選人連勝文競爭,從整體選舉流程來看,就等於是兩階段投票。如果台灣的大選與初選要將兩輪投票制度化,國外已有不少前例。大體而言,只要沒有候選人得到過半支持,就選取前兩名再行投票,執行起來並不複雜。

1994年與2000年的選舉都已經過去,不過不少選民目前要先面臨在七月國民黨內初選民調中,是否要來個策略性選擇。後續的總統大選,只要是三陣營以上的競爭,棄誰保誰的討論恐怕難以避免。與其讓選民投票基於不可預知正確性的研判猜測,不如通過兩階段的投票方式,讓選民對候選人的相對意志能獲得制度化的反映。

*作者為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