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藍營青年焦慮與「正常倫」聲量崛起

2019-07-02 06:00

? 人氣

作者指出,朱立倫回歸國民黨擅長的政策性論述,不採取黨內互打,率先提醒支持者需冷靜,強調團結的必要性,讓「朱立倫比較正常」的評價開始湧現,因為藍營青年自覺的發現,選舉必須尋求的不是極端少數,而是理性中道的多數。(資料照,新新聞柯承惠攝)

作者指出,朱立倫回歸國民黨擅長的政策性論述,不採取黨內互打,率先提醒支持者需冷靜,強調團結的必要性,讓「朱立倫比較正常」的評價開始湧現,因為藍營青年自覺的發現,選舉必須尋求的不是極端少數,而是理性中道的多數。(資料照,新新聞柯承惠攝)

兩場政見會下來,遠本領先的韓國瑜疲態盡顯,反觀原本落後的朱立倫只不過透過一段又一段的政策性論述,沒有口號與激情,卻讓「正常倫」一詞,在網路聲量上飆破五倍,這恐怕不單純是兩場政見會的內容可以解釋,而是焦慮與覺醒引起的共振。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韓國瑜帶起的韓式旋風,讓國民黨出乎意料的翻轉高雄,也獲得地方選舉的大勝,當藍營原本可能預期國民黨可能再2020重新拿回政權,但不過短短半年,氣勢卻大減,出現「成也韓,敗也韓,一人救全黨,一人毀全黨」的集體憂慮,筆者觀察到這樣的憂慮開始在支持泛藍青年中醞釀發酵。

為何成功凝聚深藍的韓流,卻帶來青年憂慮呢?必須分析韓國瑜的成功。

韓國瑜的成功,歸功於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隨著民進黨執政開了過多改革戰場,一例一休、年金改革、同婚議題皆造成民怨反彈。尤其當張天欽在促轉會的東廠說,加深民進黨掌權政治鬥爭的面貌,創造了「天時」。

韓國瑜接地氣、簡單易懂的口號打破了過去對於政治菁英的想像,搭配中老年人也開始使用網路社群後,出現比年輕族群更強烈的社群凝結,更加的部落化呈現,創造出許多死忠的韓粉成就了「地利」。

20190630_高雄市長韓國瑜(中)在新竹封關造勢。(新新聞郭晉瑋攝)
作者分析,韓國瑜的成功,歸功於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對民進黨的民怨造就了天時;打破了過去對於政治菁英的想像、中老年人出現比年輕族群更強烈的社群凝結,造就了地利;長久以來與地方派系交好,造就了人和。(資料照,新新聞郭晉瑋攝)

韓國瑜過去雖是個遠離政壇的邊緣人,但韓國瑜的背景本來就與雲林張家班關係匪淺,且其豪爽、草根的性質也長久以來與地方派系交好,因此韓流被地方派系視為進軍中央的機會,這可以視為「人和」。

然而隨著韓國瑜宣布總統選後,由於議題從地方轉移至中央,這些屬於地方選舉的優勢漸漸消失,尤其與泛藍青年之間出現鮮明的意識形態分裂。

特別在國族認同的強烈度、以及如何應對中共政權非自由民主的現況,如近日香港反送中的議題,韓國瑜的一句「不清楚」,就讓不少藍營青年大失所望。

藍營青年的特質與過去定義的「覺醒青年」不同,藍營內部不少青年在國家認同上固守中華民國的立場,卻又並非激進解殖台獨路線,既擁抱某些互通的進步價值,但對於中國大陸的自由民主化有一定程度的期盼,因此關注六四事件、中國民主化,對於直接接受中國共產黨統治的一國兩制方案排斥。

所以即使受到明顯親共媒體的支持加上地方派系每周注入資源配合造勢等優勢,動員下熱衷參與的支持者卻仍以中老年人居多,反而開始有親中、舊黑金政治的標籤出現。

韓國瑜為了先贏得國民黨內初選的策略,卻也變成泛藍年輕人的焦慮,總統大選的勝利必須是去爭取最大多數人的支持,當藍營縮小成一定比例的韓粉支持,就很有可能變成贏得初選、輸了大選的情況。

這也是為何當朱立倫政見會高舉理性中道的立場,回歸國民黨擅長的政策性論述,不採取黨內互打,率先提醒支持者需冷靜,強調團結的必要性,即使沒有過度浮誇的語言渲染,卻讓「朱立倫比較正常」的評價開始湧現,畢竟藍營青年自覺的發現,選舉必須尋求的不是極端少數,而是理性中道的多數。

所謂的藍營青年憂慮,揭示了國民黨內懼怕2020大選被深藍族群與極端意識形態所綁架的聲音。

*作者為台大國發所碩士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