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邁向成功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你需要在「個人需求」與「他人需求」之間不斷地拿捏。你會一直擔心:自己是不是太自私自利了?或相反的,太為別人著想,而沒替自己爭取應有的權利?
我很高興,能在這裡幫你釐清關於自私這件事。首先,談到「寬厚大方」這個議題,我們需要先了解的是,這個世界分成三種人:
1自私的人
2愚蠢的人
3倚賴的人
這三種人之中,你的最佳選擇,就是自私,因為愚蠢或是成為倚賴別人的寄生蟲,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這個社會只希望你在自私的同時,也能展現一些寬容與慈悲。自私拿捏得宜,對社會就有貢獻。成功人士通常不是社會的負擔(企業掠奪者、薪資過高的執行長,以及殘暴的獨裁者除外)。成功人士的付出(例如納稅、做公益、創造就業機會等等),大都比他們所消耗的東西還多。我自己估計過,我的個人消費約占我職業生涯創造的總財富的一○%,其他的財富則是用於納稅、養育下一代、新創企業的投資、捐款,以及刺激經濟。
身為未來或現在的富人,你可能為了追求財富,而付出遠多於他人的稅金。自私的成功人士不會讓關心他們的人擔憂,或造成他人的壓力。身為自私的成功人士,你可以成為別人的榜樣。當自私的成功人士備妥一切需求,又毫無怨言時,他們可能是很有趣的伴侶。
我所謂的「自私」,不是指拿走最後一個甜甜圈,讓同事沒得吃。那不是開明的自私(enlightened selfishness),因為那種斤斤計較的作風可能得不償失。如果你還會因此感到愧疚或是不幸被逮得正著,都會令你傷神。
「自私」最重要的形式,是指花時間改善自己的健康、吃得均衡,在努力發展職業生涯的同時,仍有時間和親友共度美好時光。當你忽略自己的健康或職業時,就會淪為第二種人——愚蠢,再過不久就會淪為社會的負擔。
我覺得西方國家的成人健康之所以那麼糟,都是社會害的。我們從小被灌輸的概念是:付出自我是高尚的、良善的。如果你有宗教信仰,可能會覺得你更需要展現無私無我的精神。大家老是說「施比受更有福」,社會、父母,甚至連基因在某種程度上都要求我們展現無私的行為。問題是,這種對無私大度的執迷,反而導致大家短視近利:我們為了在家裡多幫忙一個小時,而錯過了運動;我們為了省下更多時間幫同事解決問題,只能去買速食;我們為了在今天展現大方無私,而一再欺騙自己的未來。
所以你該如何為自己做長期的正確選擇,讓自己長期對他人有利,又不至於在日常選擇中顯得自私自利?這沒有馬上見效的萬靈丹,但是往正確方向邁出一步,需要運用「允許」的力量——允許自己先好好照顧自己,長期下來,才更有能力展現大方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