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990年通過採用紅白紫荊花旗,作為香港主權移交後的官方旗幟,而紅色象徵著喜氣和中國民族色彩,搭配白色則代表「一國兩制」,花辮也有與中國五星旗呼應的5顆星,以展現香港與中國「融為一體」,而在近期爆發的「反送中」示威浪潮中,抗議群眾除了高舉「黑化」的紫荊花旗,也有人揮舞英國國旗或港英旗幟,凸顯已懸掛22年的香港旗幟,仍未獲香港人民認同。
現行的紅白紫荊花旗設計可回溯至1987年舉行的旗幟和徽章比賽,要求新旗幟和徽章能展現「一國兩制的精神」及香港「地位及特色」,當時有超過7000件作品參賽,設計中不乏有使用龍和星星元素,最後有6件作品進入決賽,但全被中國否決,或是用時任中國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姬鵬飛回報中國人大的話來說:「無法選出1件設計。」
Designed as a symbol of unity, Hong Kong's flag becomes the focus of protest - CNN https://t.co/UwfEd2mEBQ pic.twitter.com/HTISu72qvE
— Noah Ross (@drnoahross) 2019年7月7日
區旗由何弢設計 暗示香港民主經濟活力
香港設計師韓秉華(Hon Bing-wah)與建築師何弢(Tao Ho)、雕刻家文樓(Van Lau)都被選為評選委員,韓秉華透過電郵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我們經過討論後,決定用紫荊花作為設計元素」,並稱他認為,紫荊花「中性,且能被香港大眾接受」。3人隨後提交各自的作品,最後由何弢的作品獲選,成為今日看到的紅白旗幟和特區徽章。
何弢在2019年3月離世,不過他的官網留下當年設計旗幟的想法,「設計過的紫荊花圖案並不對稱,暗示香港的民主能量與經濟活力。紅底代表中國,而5顆星......意味一國兩制政策的整合」。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鍾宏亮曾研究何弢的作品,直言何弢的作品展現「以香港為傲,且對香港傳統充滿熱情」,並稱紫荊旗「花辮和花蕊有節奏地彎曲,強化旋轉對稱感」。
黃國才:區旗用色圖案與港人無連結
「簡單的外觀能夠增加視覺效果」,鍾宏亮在電話中告訴CNN,「且合宜、高貴,非常有明亮度」。不過姬鵬飛1990年的演說中,卻稱紫荊花旗設計彰顯「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讚揚祖國昌榮......花瓣中的5顆星則象徵香港人民熱愛祖國的情操」。由於紫荊花旗歷史不長,又明顯與中國連結,香港設計師黃國才(Kacey Wong)設計黑底紫荊花旗,代表「自由或死亡」。
49歲的黃國才接受CNN電話訪問時說,「網友都笑香港區旗是『排氣扇』,而且(旗幟)合法性有太多爭議......對我而言,它(香港區旗)的用色與圖案,都與香港人民毫無連結,表示「現在有個全新的認同物極為重要」,強調現有旗幟並未「成功凸顯香港傳統」。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紀念日當天,示威群眾在立法會前升起顛倒的全黑紫荊花旗,且只升到旗桿一半,表達哀悼之意。
揮舞港英旗、英國國旗 學者:懷舊情感的投射
香港旗幟的使用受到《區旗及區徽條例》規範,香港社運人士古思堯在2015年是抗議中焚燒紫荊花旗,結果被判坐牢6周,而立法會議員鄭松泰2016年在議會把親中議員桌上的中國五星旗和香港紫荊花旗倒插,結果被裁罰港幣5000元,對此黃國才直言,民主地方「完全無需」這類規定,「尊重是靠自己爭取,若是立法規範,厭惡反而會比尊敬多」。
黃國才提到,這也是「反送中」示威中,群眾破壞立法會中何弢設計的旗幟和徽章圖案,「這是否認和反抗當權者的行為」。另外,7月1日晚上8時55分左右,示威群眾衝進立法會,在區徽噴上黑漆,主席台上則放出英國殖民時期的旗幟,另有部分示威者揮舞英國國旗,對此新躍社科大學(SUSS)副教授林大偉(Lim Tai Wei)認為,這不代表香港人想重回英國殖民時期。
「香港年輕人有很重的懷舊情感,特別是1980年代的人」,林大偉告訴CNN,「就算不是在那個年代出生的人,也會投射懷舊情感,一個香港繁榮、享有自由、港英政府不干涉行政的時代......所以高舉英國國旗,只是抱有對那個時期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