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病人疾病惡化必須與死神拔河,這個現場十之八九都在加護病房,做為醫院最終的後援投手,重症醫師壓力之大,可以想見。但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日前卻大聲疾呼,國內重症醫師因長期陷入「錢少、事多、離監(監獄)近」的困境,願意投入的新血鳳毛麟角,繼續下去,加護病房裡就算有醫師,恐怕也只剩下垂垂老矣的醫師,拚老命守護病人生命。
放眼全世界,其實國內的醫療品質並不輸人!英國《經濟學人》曾將台灣列為全球最健康的國家第2名;在全球排名前200大醫院中,小小的台灣有14家醫院入圍,排名僅次於美國及德國。更甚者,台灣2300萬人口擁有7267床加護病床,平均每10萬人口有30.6床,也同樣傲視全球。
然而,光是加護病床密度高沒有用,重症主治醫師才是加護病房救命團隊的精髓!一旦重症醫師人力不足、醫病比過高,甚至因後繼無人導致醫師平均年齡愈來愈老(國內加護病房重症主治醫師,目前平均年齡為46歲),重症病人的生命仍將危在旦夕。
身體累!
重症醫師負擔重 衛福部標準無彈性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余忠仁表示,國內加護病床的占床率極度不平均,平日整體占床率約6成,但醫學中心卻高達9成。換言之,因為國內重症病患多一窩蜂擠進醫學中心加護病房,以致於醫學中心重症醫師的工作負擔乃至於精神壓力,又是一般小型醫院重症醫師的數倍。
余忠仁說,依據衛福部的醫院評鑑標準,各院加護病房主治醫師與病人的醫病比至少須達1比10,即每10床病人至少要有1名專責醫師照顧,若醫院重症主治醫師不足、又不立即減少加護病床床數,便難以通過評鑑。
1名醫師要照顧10名病情隨時可能急轉直下的病人,能忙得過來嗎?余忠仁說,加護病房內病人的生命徵象雖普遍不穩,但其中還是有「重度、極重度、瀕危」程度之分,國內的1:10醫病比雖算不上「苛」,卻完全缺乏彈性,還是有很大改善的空間。
做就賠!
每床每日成本約萬元 經營者不願投入
此外,主治醫師雖形同加護病房醫療團隊的「將軍」,但只有將軍沒有「戰士」,還是無法打仗;所以,加護病房裡的住院醫師、護理人員人力配置,也非常重要。
然而健保署明知國內加護病房的營運成本,每床、每天至少要約1萬元,多年來雖也曾數度「微調」,卻從來沒能做到「反映成本」。也就是說,醫院加護病房每多開1床、院方就要多賠1床,經營者站在「顧全大局」的立場,當然不願意投注更多的資源,提升加護病房的品質。
心理累!
醫療訴訟率全球最高 每天都有醫生被告
更甚者,台灣醫療訴訟率全球最高,平均每天都有醫師被告,其中重症醫師因送進加護病房病人的病情本身就已瀕危,一旦救治失敗,更將成為眾矢之的,加上台灣法律制度設計,刑事遠比民事提告成本低得多,以致於相關統計指出,國內循訴訟途徑解決的醫療糾紛,有高達8成以刑事提出,因此,一旦醫師遭起訴、判刑確定,就成了有前科的「殺人犯」。
救人是醫師的天職,但若救不活人就要被告,還有誰敢救人呢?這般寒蟬效應在醫界,尤其是重症醫師圈中不斷發酵的結果,造就如今重症醫師長江前浪苦無後浪推的窘境,若政府再不設法解決,痛嚐苦果,只怕你我一個也逃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