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笑傲江湖》裡,為了一統江湖,為了五岳歸一,正邪兩邊都「揮刀自宮」,練成了葵花寶典。如果說金庸對文化大革命很失望,金庸對台灣未必十分滿意。從台灣回去後,他曾為文表示,蔣經國對民生經濟很用心,但台灣的民主法治還沒上軌道。
金庸是左派記者出身,原本對共產黨不願意大加撻伐,首次公開批判中共,是在1962年5月。當時中共實施的「大躍進」政策導致嚴重的饑荒,大批大陸人逃難到香港,金庸創辦的《明報》以頭版報導「五百餘偷渡入境者,昨被集體遣返大陸,送行親友臨風涕泣哀聲動地」。明報的處理突出的是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尊嚴與生命的人道主義大原則,既不是傳統左派的階級鬥爭路線,也不是右派的一昧批評中共。此後,《明報》日益奠定了其文人辦報的人道主義精神。
由此來看,儘管金庸的中華情懷,是一個有著人道關懷的強盛中國,但或許他最在意的,卻不是兩岸統一與否,而是兩岸當權者能不能照顧好人民的民生需求?能不能實施民主法治?簡而言之,金庸心中的理想政府,就跟他小說中的「大俠」一樣,需得「不計毀譽,為國為民」。
由此觀察,《笑傲江湖》中反映的失望,恐怕不是只有對中共的失望而已,而是對兩岸在爭奪權力的熱切中,失去了人道主義精神。他心中的國仇家恨,可說正是中國的「自宮」。如果金庸還在,他給兩岸各黨的評分,能夠及格嗎?
*作者為文化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