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甚至可以說這個產品是不是物聯網產品,對消費者來說一點意義都沒有。
被這樣錯誤的定義所迷惑的創業家特別危險,因為他們很容易假設產品只要設計出來就會賣得出去:「因為專家都說了市場會成長到那麼大嘛。」
但只要稍微反省一下,就知道這種講法有多不合邏輯:創業家自己購買一個產品時,可曾去調查過該產品所在的市場有多大?如果自己買下新力PS4時都沒去看過新聞裡報導的PS4銷售量,又怎會認為市場大小和自己作為創業家所設計的產品能否銷售有任何關係?
市場大或者小是一個結果,並不是一個原因。倒果為因可能不會是創業家犯的最致命的錯誤,卻肯定是最蠢的錯誤。
三句不離蘋果
特別在硬體的世界中,我很常聽到某些風險資本家拿新創來跟蘋果相比。
我想蘋果過去十多年來的巨大成功,加上其他消費電子大廠的不振,讓不少人出現一種幻覺:如果不能達到蘋果那樣的出貨量,就不會成功。
事實不管是任何硬體新創,只要能夠從零開始,以高資本效率快速成長並建立防禦力,就有機會替創業團隊、員工和投資人創造大量回報,跟蘋果一點關係都沒有。
舉例來說,如果一間消費電子新創的目標是上市時達到十億美元的估值,那麼上市前一年的營收如果能達到三億美元,毛利率維持50%,並在可見的兩三年內維持75%到100%的成長率,那麼這個市值不難達成。
三億美元的年營收是不是很難達成?如果假設往前推算幾年的營收年增率分別是150%、200%和300%,那麼營收就會分別是一億兩千萬美元、四千萬美元和一千萬美元。一千萬美元多不多?我們Hardware Club有一家倫敦的新創今年就會穩穩超越一千萬英鎊年營收,而他們成立不過兩年多一點而已。
要達到這個成長,需要多少外部資金呢?如果假設營運資本週期是四個月(製造兩個月、銷售兩個月),該新創透過風險資本募資和銀行營運資本貸款並行,要實現20倍以上的資本效率並不是不可能的事。
但三億美元年營收到底和蘋果距離多遠呢?我們拿這間偉大公司一個「不是很成功」的產品做比較吧!
Apple TV四代今年一整年預計會銷售出兩千四百萬台,以32GB版本單價$149來說,如果假設一半是通路和物流成本,那麼每賣出一台Apple TV總共會為蘋果產生$75營收,換算起來Apple TV四代今年會為蘋果產生十八億美元的營收——足足是我們這間超級成功的假想硬體新創的六倍之多。
別忘了這個產品是蘋果認為尚未成功的產品,但如果我們的新創能以高效率抵達這個尚未成功的產品僅僅六分之一的營收,就能成為一隻硬體獨角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