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觀點》物聯網一份,內用還是外帶?

2016-08-16 06:30

? 人氣

這些事,難道真的沒有人覺得怪嗎?除了判斷失準、人謀不臧以外,難道沒有人檢討,台灣產業政策的思維邏輯是不是太過簡單推論了?這麼多年,難道沒有任何一點進化嗎?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前兩天,國發會副主委龔明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之前提出的國家級投資貿易公司將在9月成立,而物聯網將會是投資發展重點,目的在於讓台灣廠商透過國家級投資貿易公司作為投資平台,進而將尋找可在自家物聯網解決方案開放平台上進行創新應用開發的新創團隊,透過投資與結盟,建立正向的物聯網產業發展循環,同時也可藉此吸引新創團隊來台設立總部據點,讓台灣成為創新創業中心。

這一段論述邏輯,組成元素是「技術+產品+平台+開發者+應用服務」,是四平八穩的的政策邏輯,但就跟「練兵+整場輸出+拓展國際市場」的邏輯一樣,乍看都沒有大錯,但真的執行起來,卻全盤皆墨。

如果真的有這麼容易,那,台灣過去這麼多年,為何都沒有出現過成功的例子?是不知道?還是做不到?

政府要出100億元參與這個國家級投資貿易公司,如果再加上其他民間廠商的參與,這家投資公司的資金可能有個幾百億元。說實在話,台灣有很多公司都有百億元的投資實力,宏達電買S3、宏碁當年買iGware,都在3億美元之數,這說明了,台灣公司不是沒有錢,難道是需要靠政府出錢壯膽嗎?如果不是,那麼,這個國家級投資貿易公司成立的邏輯,就只剩下龔副主委口中說的那個「創造正向循環」,但這個正向循環的無法建立,問題出在哪裏?成立國家級投資貿易公司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嗎?

同樣的,當年的WiMAX建立在「練兵+整場輸出+拓展國際市場」,編了預算、有了專案、蓋了網路,然後呢?解決方案在哪?應用服務在哪?很多人也許還記得,當年WiMAX政策中有一項是由國發基金與產業界合資成立國際級的系統整合公司,扮演的就是整場輸出、拓展國際市場的角色,結果呢?這家系統整合公司,從頭到尾就是個報紙上出現的公司,實際上,沒有任何角色,就連到底有沒有成立,外界都搞不清楚。

用錯方法,解錯題,出來的答案,會是對的嗎?以上的這個例子,不就是如此嗎?而當年的WiMAX政策更是如此。

當年WiMAX釋照,選的是2600MHz頻段,現在大家都很清楚,2600MHz頻段的高頻、低穿透率透性,根本就不適合做消費性的網路服務,但當時,力挺WiMAX的台灣政府有想到這一點嗎?並沒有。於是,我們就看到一堆拿到不用錢執照的業者開始推消費性無線寬頻上網服務,然後呢,然後就死掉了,而且,沒有留下任何有用的東西。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