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連續有台灣電信業者宣布了他們的物聯網發展計畫,台灣之星說:「我們要成為台灣NB-IoT的先驅者」,而且同場加映的說:「NB-IoT是物聯網的未來,LoRa就是WiMAX」。
隔了兩天,亞太電信大規模的邀來幾十個合作夥伴,宣布了他們的物聯雙網解決方案,亞太電信的雙網指的是LoRa網與LTE網,但先動起來的會是LoRa網,因為他們已經在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布了500個LoRa熱點(基地台),這也是台灣第一個真正可以開始提供服務的物聯網專網。
朋友問我:「台灣之星說LoRa是WiMAX算不算是罵人啊?」,這問題問得好,特別是台灣之星還說:「祝福同業成為唯一發展LoRa的業者」,這算是挑釁嗎?
「WiMAX」,這是台灣產業政策發展歷史上,一個很多人都不想再提到的名字,這其中有許多的恩怨情仇,有人因此傾家蕩產,有人因此而一蹶不振,也有人因此大發利市。
一直到現在,還有人會挖苦的說,當年沒做WiMAX的,後來都成功了;沒認真做WiMAX、半途落跑的,也還能少輸為贏;而一路認真到底做WiMAX的,都輸慘了。
說「LoRa就是WiMAX」,觸動的是台灣押寶發展WiMAX卻一敗塗地的敏感神經,當年那轟轟烈烈的370億元M台灣計畫,如今安在?眼看著台灣新朝再起,新一波的產業政策大浪湧然已至,「物聯網」是這次的關鍵字。
回頭看當年WiMAX的發展歷程,當時的產業政策方向是:先在台灣練兵,然後整場(廠)輸出,帶動台灣產業逐鹿全球市場。簡單講,就是先在台灣建立成功的WiMAX應用場域,然後將在台灣成功的解決方案外銷,進而帶動整體產業的成長。
事實上,這樣的產業政策發展思維延用迄今,不論是物聯網、5G都可以看到同樣的敘述。這樣的產業發展邏輯看似沒有錯,但之於台灣,卻彆扭的厲害,因為,這套從來都沒有成功過。
投入370億元的M台灣計畫,用300億元挖了全台灣的管溝建設,到現在,十多年過去,有人知道那些管溝裏面埋設了多少光纖嗎?那些光纖開始提供了服務嗎?那些服務創造了多少的價值嗎?改變了什麼樣的問題?70億元的M台灣應用計畫,現在所有說要做智慧城市的地方政府,幾乎每一個都有申請M台灣應用計畫,然後呢?當年的M台灣計畫,之於現在的智慧城市的效益是什麼?那時補助的應用服務,之後有商業化嗎?有外銷成功嗎?
發出6張WiMAX執照,建了5張網,然後呢?台灣有因為一個好技術,所以長出好的應用服務嗎?問題是技術?還是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