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選時我支持郭台銘,主因是很想知道郭懂怎麼解兩岸問題?他的東南西北構想,根本沒有邏輯合理性,但卻又完全了解鑰匙在大陸手裡,因此我猜關鍵之處,郭在選舉時不方便明言,以致他的宏圖顯得誇誇其談。
無論如何,郭懂昭示的是一個積極尋求突破的主張,實現的基礎就是總統級實權,但他在初選落敗了。而無實權的副手之位,不會是郭想要的,首富沒事去當政治花瓶做啥?
為什麼有實力的人都不願做副手?因為目前中華民國體制下的副總統完全是虛職,只要總統沒死,功能就只是一張公關臉而已,韓國瑜無論怎麼超賣總統職權讓渡給副手,法理上也是要收回就收回,全無保障。
這不是郭台銘要的,超賣並不是好辦法,政治體制大幅翻修方為正辦。
韓總統與郭總理
台灣內部討論「內閣制」與「總統制」的政體選擇已經很多年了,為什麼始終無法實現相對合理的「內閣制」?簡言之,就是總統權勢太大太香,咬上去就不會想鬆口。蔡英文的權力比川普還大,又可不受監督,這塊肉香甜美味,怎麼鬆口?
再者,因為總統由普選產生,選民心態是,我投給誰,誰當選就誰負責,有事怎麼會去找當選者指派的代理人問責?除非改為日本式代議制,首相並非經由普選產生,而是由當選的民代集體推舉。
因此,唯有現任總統願意放下嘴邊肉,推動自我削權的改革。難處在於,總統想維持政局穩定,就必須以全套的權勢把持政局。試想,要不是蔡英文權勢熏天,資源滿手,如何整垮黨內競爭對手賴清德?
換言之,嘴裡已經在嚼肉的人不太可能自我削權,要改變目前的體制,唯有靠選前參選人與黨內其他實力派的分配工程才可能實現。讓參選人願意以黨內分配的概念改變未來政體,條件是,參選人難以獨撐大樑以勝選。以目前的國民黨選情來看,正當其時。
為了避免總統有權無責的怪象,韓國瑜曾拋出「總統兼閣揆」的想法,郭台銘則屬意「內閣制」。無論是哪一種,皆得考慮在新的制衡制度下能否穩定政局,以及選民投票意義的問題。
如果目前總統直選的方式無法改變,而又希望能選出有權有責的領導者,在副手意義不大的狀況下,就應將選舉改變成選「一組人」,而非選「一個人」。換言之,要將「正副總統」選舉,改成「總統總理」選舉,總統與總理就是「一組人」,而總理一職必須有總統級職權。
總統與總理的職司如何分配,可以讓社會參與討論,所謂「政由葛氏,祭則寡人」適合德國國情,不見得適合台灣,但原則是各司其職,適才適所。「一組人」選舉的好處是,讓具有政治魅力者與具有治理能力者搭配,以避免目前選舉過度「魅力取向」的弊端。如此一來,就不會有具政治實力者嫌棄副總統「只是花瓶」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