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8月13日是德國柏林圍牆開始興建的日子,在經過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後,德國在台協會處長歐博哲(Martin Eberts)13日上午與台灣駐德代表謝志偉在中正紀念堂旁的濟南教會,談論德國的轉型正義經驗。歐博哲以德國兩度的轉型正義過往向台灣人分享,他在開場白引用天主教前教宗本篤十六世(Benedictus XVI)在2006年5月28日參訪納粹時期位於波蘭奧斯威辛集中營的一段話:「過去的事,絕不只是過去而已,它會告訴我們哪條路該走,哪條路不該走。」
歐博哲說,這短短的一段話,不僅是在對德國人講,也是在對整個世界。面對過往歷史的這項任務,是一個漫長又複雜的社會過程,它既無法一次性就完成,也不可能敷衍了事的帶過,必須所有人共同承擔,並向這些受害者的後代展現同理心,感受他們的感受。
從德國的轉型正義經驗來看,歐博哲說,德國一共歷經了兩次轉型正義,第一次是二次大戰後的納粹罪行處理,第二次則是東德共產黨垮台後的威權遺緒問題。但到目前為止,他說,這些過往對現今德國政治上的後續效應還未完全結束,而歷史的了解與處理,也還在進行當中。
消除納粹街道名稱 解職相關官員
歐博哲指出,二次大戰後的德國,當時是一片廢墟,在國際上也遭到他國排斥,因此,德國為了重返國際社會,選擇的作法就是面對過去,並且誠心取得猶太民族的原諒及和解,而若沒有這樣的過程,德國現在不可能成為自由民主的國家。
「大家都了解,納粹的罪行對受害者來講,要接受它幾乎是不可能,但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要展現應有的誠意和誠懇。」歐博哲說,德國在後來進行了一連串的改革,包含:消除相關街道名稱、解職參與納粹的官員、要求國民簽署退出納粹黨聲明等,在1953年也立了相關的補償法令,但克服歷史的任務仍未因此結束,如今還有部分個案在持續處理當中。
開放歷史檔案 受害者可知道「告密者」姓名
1989年東德垮台後,德國又再度面臨要反省過去的難題。歐博哲提到,關於德國第二次的轉型正義工作,就是展開對國家情治單位的調查、開放歷史檔案等;而檔案的開放,不僅是給歷史學家、政治學家作為研究,同時也開放給人民去查閱內容,甚至能直接看到當時的「告密者」姓名。他說,在這樣的開放情況下,反而沒有造成社會對立,還促進了和解,「因為重點不在於報復,而是讓所有人知道事情的真相。」
不過,歐博哲也坦言,要處理這樣「歷史上黑暗的一頁」十分困難,社會上常有一種聲音,那就是「過去就過去了」或者「趕快處理掉就向前走」,但事實上這對克服與撫平過往並沒有幫助,也不該是這樣,應該要讓接下來的每一個世代都了解真相為何。
歐博哲說,在二次大戰後,許多受害者的創傷症候群太重,也無心力要求處理過往,所以他能了解人們有時想遺忘過去,或者大事化小的心情,這是人之常情;更何況,在後來德國做出轉型正義的工作後,也有部分高級官員無法受到法律上的規範,依舊坐領高薪,讓受害者感到悲憤。
在法律之外 建立「哀悼文化」或「記憶文化」
歐博哲認為,透過立法來平反固然重要,但誠心的態度更為重要,因此,在法律之外的層面外,建立起「哀悼文化」或「記憶文化」就很重要,但他也強調,這並非僅是把紀念碑蓋好就好,而是要能接近受害者,理解他們的感受,並以誠懇、完整地態度面對歷史,這樣才有辦法真正克服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