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觀點投書:對於曹興誠先生有關 92 共識評論的回應

2016-08-24 06:00

? 人氣

新加坡籍的聯電前董事長曹興誠日前針對92共識發表看法,指「邏輯不通」,引發討論。(擷自Youtube)

新加坡籍的聯電前董事長曹興誠日前針對92共識發表看法,指「邏輯不通」,引發討論。(擷自Youtube)

因著前幾天曹興誠先生對於兩岸 92 共識的發言,使得這議題又有討論的空間。藉著今天曹先生以真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身分在中時的回應,個人對曹先生意見提出看法,並藉此機會再度把先前提出的觀點闡述說明如下:

1.曹先生所說的論點,姑不論台獨人士、藍營人士、大陸學者的批評及曹先生的回應;個人認為立意雖好,也有一定的論述基礎,但整個思考方向偏向消極被動的思維。就台灣方面而言似乎就等著大陸對統一條件出招,而大陸方面則以「大國」(代表的是強權)自居,嘗試提出「好」的條件,讓台灣人民以公投方式願意接受大陸的「統一條件」。

這個提案似乎提供了一個「邁向統一的做法」建議,但對台灣人民來說卻凸顯一個不願面對的現實及內心裡的顧忌,「現在是你大我小」、「誰能相信你現在的承諾未來是否會兌現並持續遵守?」、「你是否會像我(XX 黨)一樣操縱民意,影響民意走向」……。因此可行性很低。

馬習會登場,兩岸領導人馬英九、習近平握手後一同向現場媒體揮手致意。(顏麟宇攝)
兩岸問題敏感複雜,雙方領導人在分治後66年(2015)首次於新加坡面晤。左為時任台灣總統的馬英九,右為中共總書記習進平。(資料照,顏麟宇攝)

2. 8月14日張亞中先生就曹先生先前對 92 共識的論述,發表了一篇 〈兩岸須先有『善念』 才得『妙有』〉的新聞報導。張先生說明了一 個「我執」的概念。個人先前闡述的 「一中互表」兩岸發展建議, 就是一種雙方都放下「我執」的概念。兩岸爭執的不是哪一邊的政府可以代表「中國」,而是大家應往更大、更遠「中華民族」的融合發展來思考,「一中」代表的是中華民族。

至於雙方在「一中互表」上的互動則是以「融合」、「競爭」、「合作」等3個原則做為思考與決策的基礎。

20150804 103課綱微調審定委員張亞中。
台大政治系教授、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智囊張亞中。(取自網路)

3.「融合」主要談的是兩岸如何在社會、政治、價值觀等差異上的融合;「競爭」談的不是彼此互相衝撞式的競爭,而是要向對方展現那種制度、技術、環境建設可以讓國家發展、未來人民生活變得更好的正向發展競爭。而「合作」談的就是如何在共用資源及彼此的優勢基礎上,從共同利益與有共識的題目上採取互利發展的合作。

4. 對上述3準則的運用,進一步從台灣觀點並可以採取主動的簡單例子舉例說明如下: 

(1)「融合」:兩岸可以在文字及中華文化上採取融合,而繁體字具有歷史傳承及文字含意表達上的優勢,這點已有許多大陸學者 在兩者對比中提出反思,毋庸多言。

近日前往大陸探親,發現第一線城市已在大眾公開場所以中華文化的許多元素做為基礎宣傳其「富強」、「文明」、「誠信」、「 友善」……等;但台灣寶島卻反其道而行,極力想進行切割;我們在兩岸互動發展上再度拱手讓出主動權,實在非常可惜。

12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
中共宣傳的12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取自網路)

(2)「競爭」:兩岸在政治制度上有明顯差異,台灣的民主制度是基於三民主義精神所發展出較近西方3權分立的兩黨或多黨競爭 的民主制度。大陸目前的制度則是一個以共產主義為基礎、一黨獨大的調整式社會主義的「民主」制度。

台灣一直以中國人有第一個民主制度的國家、政府而自豪;但運作至今,各種政黨惡鬥、價值與制度的混亂及紛擾,不但自己身受其苦無法擺脫,也無法吸引對岸學習效法,反成為其負面教材。

反觀對岸,在改革下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下,大陸很自豪的 說,我們已建設中國為世界強國……。我們再次的在這個競爭議題下失去了主動權,這也是個人為何批評去年選舉時一些政治人物的言行、做為兩岸民主(政治)制度的競爭是「自廢武功、丟盔棄甲」。我們未來可以從這個競爭中勝出嗎?

(3)「合作」:以近日與我們有密切關係的國際議題:釣魚台爭執與南海爭議來說,兩岸在此其實具有合作空間;但這個合作不是 白紙黑字的明文合作協議,也不是口頭承諾上的合作;而是「默契」上的合作。

漁船抵太平島。(海巡署提供)
日前我國漁民親赴太平島捍衛主權。(海巡署提供)

試想,如果我們在這2個議題上採取堅定且強硬的立場及手段, 大陸方面會有(或需要有)多少發揮的空間?其他強國又會需要有多少表述空間以維護其潛在利益?我們若在兩強間扮演堅定的中間角色,不但可因此確立我們在國際政治上的角色地位,也可為自己爭取充分的區域發言權。

或有論者說,那我們不是就因此靠向大陸方了嗎?非也,當大陸對此提出雙方合作的呼籲時,我們可以清楚的昭示天下說:我們與大陸雖然在此等議題上有重疊的利益(國家主權;基於一中各表),但我們立場不同、作法也不同;我們主張……。這種說法是否比陸委會先前的回應更具有國際政治及外交上的手腕?)只要我們立場堅定,也做出強硬動作,大陸就不需強出頭以爭取未來的主權主張,而美、日強國也不必擔心因為大陸的擴張影響區域平衡及他們在此區域下發展及影響力而採取諸多對抗式的表態。(雖然這種態度與做法會有一定的風險,但衡量強權間的心態,我們一定可以爭取到雙方權力平衡下應有的地位。)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5.因此,對於大陸方這樣快速發展的國家,逃避、排斥、區隔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反而是自縛手腳妨礙自我發展的作法。唯有積極面對、採取主動,以更高、更大的眼界來看事情,而不是以井底蛙、「三不猴」等負面消極態度面對這個挑戰,台灣才能走出光明的未來。

*作者為台北市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