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一家德國實木加工機龍頭廠向美國政府的求情文件,竟意外讓一家德國大集團也害怕的台灣小公司曝光。
這間德國大廠是營收150億的威力集團(WEINIG),它向美國申請豁免的理由是,若德國無法出口至美國,將造成一家台灣公司獨大。這家台灣公司是在美國市占率高達50%,去年營收約10億元、台灣最大的四面刨木機廠,勝源機械。
走進這家成軍46年、位於台中大肚區的機械廠,廣達7600坪的廠區,專攻四面刨木機生產,從裁切木料的入門機、精細3D紋路雕刻的高階機,一路到有遠端控制系統、能蒐集各類數據、支援預知維修等的智能機,它都能做。熟悉勝源的越南台商家具王、凱勝家具董事長羅子文說:「台灣四面刨領域,勝源是最早、品質也最領先的廠商。」
第二代看到業界盲點:打破傳統思維,技術擺第二
在這裡當家做主的是勝源機械二代、執行長張聰捷,他超過180公分的高壯身形,讓他從小就因疾病始終彎曲、相對瘦弱的右手,相對顯眼,因曾留學加拿大,所以談起話來,國語、台語、英文三聲道夾雜,但卻能毫不衝突流利轉換。
他現在能不害怕中美貿易戰的影響,是由於25年前,頂著當時台灣木工機業還很罕見的留學生學歷,踏入自家工廠,成為勝源機械第14位員工開始,他的思維就打下現在的基礎。當時,他的父親,及台灣整個機械業都還停留在拚製造技術的思維時,這位二代就已有使用者導向的服務概念,並因此掀起一波企業改革,他說:「台商不能只靠製造力,想贏歐美大廠,機會在於服務力。」
「父親、兄姊、員工都不認同,大家都覺得不這樣做也能賣,為何要浪費錢做這些?」張聰捷回想當年碰到的挑戰。
但張聰捷認為,只是閉門造車,再好的技術力,都可能因為不了解顧客需求,變得英雄無用武之地。他舉例,就像早年歐洲、美國這2大木工機市場被德、義大廠壟斷的生態,幾乎同業都認定,這是台灣製造比不上歐洲製造或美國製造導致,所以台灣同業只是忙著練功夫,卻忽略客戶需求。但他在加拿大留學時就發現,很多中小型業者對於高CP值的台製品感興趣。歐美顧客採購卡關的關鍵,其實在於「當時台灣只生產日規產品,並不是台灣製造沒有機會。」
他改看客戶需求做產品:設研發團隊、攻次級市場
因為看見顧客需求,他對內做出的第一個改革,是跟著客戶需求,搶先發展歐規商品。
不同於父親靠自己土法煉鋼學會的日規品製造技術,他獨排眾議、從無到有,籌組專業研發部門,而且一路擴編人手到今年的14人之多,率先開發歐美規格產品,還從單機製造,衍生出客製化與整廠整線規畫能力。雖然當年還只是營收規模不到5億元的小公司,但張聰捷為了與國際接軌,已經開始砸錢做ISO國際標準的管理制度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