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民國47年)8月23日下午6時30分,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州軍區副參謀長石一宸下達命令,砲兵開始猛烈砲擊金門,目標鎖定指揮所、觀測所、交通中心、要點工事及砲兵陣地。這就是在台灣與金門歷史留下深刻印記的「八二三砲戰」(中國稱金門砲戰),也是國共雙方陸海空軍迄今最後一次大規模對決。
由於當時正值晚餐時間,突發砲火造成死傷440餘人,金門防衛司令部三位副司令趙家驤、章傑當場陣亡,吉星文被彈片重創,3天後不治。兩名美軍顧問亦在砲擊中喪生。金防部司令胡璉、參謀長劉明奎與正在金門視察的國防部長俞大維均負傷。
8月23日當天,解放軍狂轟濫炸,2小時內落彈達4萬餘發,是日落彈數更達5萬7000餘發。美國國務卿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警告中國,如果解放運圖謀奪取金門、馬祖,美國將視為威脅區域和平。
8月24日,解放軍持續集中火力攻擊國軍在金門的灘頭陣地、料羅灣碼頭、金門尚義軍機場及砲兵陣地。解放軍海軍魚雷艇於料羅灣擊沉軍租商船「台生號」,重創「中海號」戰車登陸艦,造成208人陣亡。
當天白宮舉行會議,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空軍上將特文寧(Nathan Farragut Twining)認為如果有需要,美軍應協助台灣軍隊防守金門和馬祖,防止解放軍海上封鎖,甚至不惜動用核武。是日五角大廈調派第七艦隊布防台灣海峽。
後來美國海軍協助我海軍補給金門,但避免與解放軍海軍直接交火。美軍並與我空軍、海軍陸戰隊、陸軍舉行一連串防空兩棲作戰聯合演習。美軍F-100超級軍刀式戰鬥機(F-100 Super Sabre)與勝利女神飛彈(Nike missile)進駐台灣,成立作戰指揮中心。
9月中旬,美軍支援國軍6輛203公厘口徑的M55自走砲(八吋砲),國軍啟動「轟雷計畫」運往金門,9月下旬再部署6門M2牽引式八吋榴彈砲。台灣軍方聲稱這12門傳奇的八吋砲讓我方取得火力上的優勢,解放軍砲陣地遭到重創,無法再以砲戰封鎖金門或削弱其防守態勢,終於被迫降低衝突能量。
中國方面則不承認八吋砲扭轉戰局,堅稱他們更重視台灣部署「屠牛士」(Matador)地對地飛彈和「響尾蛇」(Sidewinder)空對空飛彈,以及美國的航空母艦特遣艦隊。
10月5日,中國國防部長彭德懷宣布「基於人道立場,對金門停止砲擊七天。」13日宣布再暫停兩星期,20日下午恢復砲擊並射擊1萬1500餘發。10月25日後解放軍放棄強攻,採行「單打雙停」(逢單日砲擊,雙日不砲擊)。自此以後,每逢單日解放軍僅有小規模射擊或發射宣傳彈,國軍也會還以顏色,至於大規模之砲戰則從未再發生。
八二三砲戰之後2年(1960年),中國又對金門發動較小規模的六一七砲戰(六一九砲戰),爾後恢復「單打雙不打」,直至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建交為止。1979年1月1日,中國國防部長徐向前發表《停止砲擊大、小金門等島嶼的聲明》,歷時21年的金門砲擊正式畫下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