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背後可能有脈絡、學術背景 鄭順聰:應設立台語委員會
對此鄭順聰主張,政府應該設立台語委員會,台語台有大眾傳播的功能,但如說要有標準,就要有委員會、語料庫,還要有人整理,像現在閩南語辭典那麼大,也沒人要用,還要想辦法傳播出去。
鄭順聰並提到,委員會一定不夠用,因為人類知識已經太複雜,還需要各種不同專業背景,又懂台語的人支持,因為有時候,漢文不只是字面而已,背後還有其學術背景,像是「哺乳類」,是有學術定義,委員會底下需要各個學院,而他認為,其實很多領域都有台語專家,像農業一定最多,如果找他們來,在這些專有名詞上,一定比純語言學者有更好的效果。
新詞須取最大公約數 台語台台長:詞庫建立要從教育部著手
公視台語台台長呂東熹則表示,母語多年來在國語政策下,創造新詞彙的進度一直比較慢,有些名詞必須先創造典範,找出比較正確,或最大公約數的台語,他們最近也有討論外來語、外國地名的問題。
呂東熹指出,對社會大眾來講,如果直接用華語去配,可能比較多人知道,有些不是英語發音,有台語老師會認為,要用外來語發音配成台語,但大眾可能就會聽不懂,所以這部分還在討論中,也希望能建立標準或翻譯模式,目前還在建構比較符合台語精神,也有台語主體性的模式。
呂東熹說明,目前台語台有陸續建立資料庫,慢慢蒐集資料,如果教育部閩南語辭典有的詞,就依照教育部標準,沒有的話就另外討論,但台語台畢竟不是官方機構,這樣的詞庫建立,還是要從教育部著手,要透過一些台文界老師在教育部做成決議,比較有公信力。
呂東熹進一步指出,教育部每年都會陸續增加標準,但這只是建議,外面接受程度如何,可能要再看看,台語每個派別、學術研究領域不同,大家看法會不同,但教育部畢竟是最大公約數,是很多專家學者共同討論出來的,但就是要很長時間討論,此外也會參考其他民間資料、拿來內部做討論。
呂東熹並談到,媒體的好處是有公信力,像是「巨蛋」的講法,其實是公視最早定調叫巨蛋(Kū-tàn),定調後各電視台、捷運站也都叫巨蛋,媒體有大家能夠接受的詞彙的話,比較容易定調。
對於是否應設立台語委員會的看法,呂東熹表示,從他個人來看,台語台是專案預算,如果要有一個台語委員會,會不會變成政府干預更強烈? 畢竟台語台目前在公廣集團下,有獨立性,公視預算也是文化部捐助,他並認為,如果能推動《公共媒體法》修法,成立基金讓媒體獨立運作,會比成立台語委員會更適當,但如果從文化、族群的層面看,又會是另一個角度,可能需要更多人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