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潛艦建造。用在深海潛航的特別鋼材,必須用高熔度連續銲接的手法、技術施工,所有的材料、技術都屬於高端特殊行業技術,我們有這麼多資源嗎?
二、機電系統。深海靜音航行,引擎動力所需要的柴油發電機和電池,做得出來嗎?
三、偵蒐目標所需要的電戰、防衛、攻擊、通訊、指揮的武力攻擊和防衛系統、後勤系統,我們懂得整合嗎?
四、以上階段完成後,必須送到美國聖地牙哥的潛艇海底壓力測試中心,進行各項深海模擬演練測試。在一艘潛艇完成的過程中,至少要有三次這樣的測試,而且這是西方國家中也只有美國和法國才有的能力。
你說,現在爭吵不休的是和日本合作,或是尋求荷蘭協助?以上的過程中,至少有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工作是我國現行能力、國情狀況所不能控制的現實問題,這樣所謂的「潛艦國造」意義何在?
五、這樣一支六到八艘的潛水艇部隊,居然需要花費至少十年時間,每艘至少花一千億元以上預算,而建造完成的潛艦,居然只要在一次性建造完成後,就沒有未來的規劃和需求了?在這十年當中所投資的人力、財力、發展出來的技術在建完六到八艘就宣告結束?這樣如何能夠稱之為產業?
六、我們投資潛艦的目標到底何在?若是為了保衛東海岸,太平洋海域的佳山基地、蘇澳軍港?那麼任誰都知道,一千五百公噸級的潛艦,是無法深潛埋伏在太平洋的,再多十艘同等級的潛水艇都無法達到預期的嚇阻效果。
請提出一個能夠說服我們的理由!
改變傳統國防思想
我建議小英總統的軍事幕僚,在其他方面你們都已經充分掌握重點了,唯有在海軍部份,建議各位去買一本書,二○○六年三月八日由商周出版社出版,優秀軍事記者李志德所著的《海風泱泱:從忠義計畫到拉法葉艦的故事》。書中勾勒出二十年來,中華民國海軍軍官以忠義、光華一號、光華二號,三個計劃推動船艦自製和外購之間一頁頁的血淚辛酸史。單純一件「二代艦換裝」工作,都那麼辛苦,何況是建造潛水艇?
何況這十年當中,國際情勢發展和戰爭手段變化,會有多大的轉變?我要說的是「潛艦國造」真的不是我們的菜,更不是我們國家產業的強項,那樣的工藝、科學、尖端技術的完美組合,所有需要的人才,在台灣是絕對不足的,更別說要撐起這麼巨大又陌生的國防軍工產業。
如果換個角度來看,把這麼龐大的資金預算、決心,投資在「電子作戰、科技、網絡、無人機、飛彈、深海佈雷攔截系統、海洋探勘、衛星」項目中,應該既是要實用、實戰,並且要能夠迅速整合我國現有強項的電子遙控產業。投資相對報酬率、獲利和對整體國防產業、建軍發展上都有幫助的工作才會有立即明顯效果。只需要側身換個思考角度去想,還有改變傳統國防的三軍建軍戰略思想就不難達到。
最後說句不中聽的話:民進黨在尚未執政,國防政策白皮書發表時,就一直大力鼓吹,推動,將這項「潛艦國造」,列為政策的「幕後原因」究竟為何?能否請教這位政策主要負責人、專家,能否出面給一個能說服我們的理由,如何?
*作者曾任部隊排長、輔導長、連長、作戰官;特勤蔣經國總統內衛隊長、政戰官;國家安全局派駐法國代表,自2014年3月起,在香港東方報業集團專欄撰述。本文選自新經典文化出版的《青天白日下的軍魂》一書,相關著作包含《青天白日下的祕密》(時報出版)、《北電案魂》(印刻文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