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然而,風雲由老天決定,禍福卻可以人力設防或扭轉。
這個專欄就是針對「旦夕禍福」。
國家安全可以分作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狹義的國安安全。包括國防、外交、財政等,而台灣還得加上「兩岸」。
第二層次是社會安全。國外稱之為social security,也就是視之為「安全」問題;我們習慣稱之為「社會福利」,也就是「行有餘力」才做。然而,例如就業、健保、退休等,一旦出問題,國家就不安全了。
第三層次是民生安全,包括物價、天災、瘟疫,乃至食安等。歷史不斷提醒:物價失控,國家就危險了;天災不能救,國家就危險了;瘟疫失控,國家也危險了。
前二個層次,政府至少在做、在傷腦筋,本專頁因此專注於第三層次,也就是「人有旦夕禍福」的相當大部分。
歷史上,直接影響政權安定的,當然是物價,尤其是米價。
第一個統一大帝國秦朝,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就是被物價拖垮。史書記載「海內之士力耕不足糧饟(同「餉」),女子紡織不足衣食」,但直接的問題在「米石千六百」。不管當時的幣值如何,戰國時「米石三十」(李悝言),超過50倍,肯定人民很難吃飽。(當時物價飛騰自有其原因,此處不贅)
西漢宣帝是漢武帝之後最好的皇帝,南匈奴內附,省下了戰爭花費,「穀石五錢」,到了漢元帝時「京師穀石二百餘,邊郡四百,關東五百,四方饑饉」,不久就被王莽篡位;而王莽又搞不好,初期「穀石二千」、末期「黃金一斤易粟二斛」,結果被綠林軍的玄漢滅亡。
後來的朝代,只要米價飛騰,政權就距離滅亡不遠了:西晉懷帝時「米斗二金」、晚唐僖宗時「米斗三十千」、明崇禎帝時「河南米石百五十兩(銀)」。
然而,米價常因天災(水旱)所致,而水旱災之後,常伴隨瘟疫。東漢「黃巾之亂」就是起於瘟疫,因為政府沒有能力控制,而「張角能以符水治病」,於是他的信徒遍及八州(東漢全部才十三州),說造反就造反了。
話題拉回現代。
全球氣候變遷可不是只有溫室效應而已,劇烈天候將成為「新常態」,以台灣為例,今年初的異常低溫(台北市區飄雪)與今年夏天的異常高溫(38度以上日數已破119年紀錄),只怕記錄以後還會不斷刷新。
世界各地的劇烈氣候更無庸多說了,但是,有一個警告卻不能「聽天由命」:最近十幾年的新病毒發生,跟氣候變遷大有關係,而人類對抗新病毒的能力,遠遠跟不上病毒的突變速度。
易言之,全球氣候變遷是「天有不測風雲」,人力無法對抗老天。可是氣候變遷會帶來農產品歉收,那意味著糧食物價波動;以及會帶來新的流行病。
抗災、防疫與平抑物價,是政府該做的,可是肉食者鄙,需要國民幫忙「吹哨」。
本專欄的使命,就是「用力吹哨」。
*作者為專欄作家。更多好文請看〈公孫策說不測風雲〉臉書紛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