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一種食物,因為國人的攝食量與食用方式,乃至於人種體質的不同,風險評估結果有可能也與國外天差地別。」行政院食安辦公室主任康照洲一語道出建置本土食安風險背景值的重要性。然而,姑且不論國內過去嚴重缺乏跨部會合作的思維,至今各大學甚至沒有1家食安研究所,未來食安防護網的建置,正所謂百廢待舉,非一蹴可成。
日前國際間一項研究指出,經過燒烤加工的柴魚片含有微量的苯芘(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的人類致癌物)!研究一出,立刻震驚了日常飲食中幾乎不能沒有柴魚片的台灣人與日本人,因為,少量的苯芘雖可經人體自然代謝,但一旦長時間、大量攝入,還是難保不對人體造成傷害。然而,同篇報導看在歐美人士眼中卻完全沒有感覺,只因多數人連柴魚片是什麼都沒聽過,更不要說吃了。
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不本土」不行!
康照洲表示,上述這個例子便鮮活地指出,每一個國家都有持續建置、更新國民營養健康調查,以及本土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必要性,因為食品是一種生活、更是一種文化,絕對沒有「牛牽到北京還是牛」這麼簡單。
更甚者,除了酸甜苦辣迴異的飲食文化,不同國家、尤其是人種的體質,針對不同食物的長期攝取,也常會衍生完全不同的健康影響。
舉例說,日前一項國際大型研究就證實,喝酒後易臉紅者,代表其體內先天缺乏一種負責代謝乙醛的酵素,而這樣的人若養成酗酒的習慣,其肝臟就比一般人更易因乙醛的累積而遭到傷害。而據研究,台灣人除了原住民之外,尤其是有中國大陸血統的國人,近半數都具有代謝乙醛酵素缺乏的體質,而這對未來國內建置本土食安風險評估,就極具參考意義。
康照洲強調,民以食為天,食安絕對不能永遠只停留在「補破網」的階段,而應更積極的手段,建立有效的預防機制;而根據與時俱進的國人營養健康調查所作的本土食安風險評估,無疑就是最具公信力的科學性「預警」。
吳焜裕:最快明年會輔導國立大學成立食安研究所
然而,過去提到食安,多數人只會想到衛福部下的食藥署,殊不知舉凡管控戴奧辛、重金屬等環境汙染的環保署、監督農藥合理合法使用的農委會,乃至於培育食安科技人才的教育部、科技部,對國內食安防護網的建置,都同樣責無旁貸。
食安學者出身的新科立委吳焜裕也感嘆,台灣包含各國立大學在內,至今竟沒有1個食品安全研究所,影響所及,每每食安風暴爆發,國內食品、環境、毒物、農業學者總是各自表述,卻極少有人能精準說出「食安究竟是什麼?」什麼樣的食安防護網才能做到百密而無一疏。
吳焜裕說,在他積極奔走下,教育部已承諾,最快明年就會輔導至少1家國立大學成立食品安全研究所,負責高科技食安人才的培育;另科技部也允諾,將在科專補助計畫中新增食安學門,意即只要學術單位提出高品質的食安研究案,就可望優先獲得補助。重建台灣美食王國聲譽是一條蓽路藍縷的長路,但現在不開始做,將來就太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