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環境保護運動組織也支持進口禁令,希望此舉能促使富裕國家監管企業如何使用塑膠,尤其是食物和消費品等大量消耗塑膠的行業,當然最有效的措施莫過於投資本國垃圾回收的產業。如此一來,去全球化可能是最好的結果。
但是,要求西方自行解決垃圾問題,不再向新興國家輸出,目前來說並不實際。西方現在可以做到的,是出手幫助新興國家的回收商,譬如篩選檢驗出口的垃圾,以及分享垃圾回收的新技術等。
在行政管理上也能著手改善。東南亞國家對回收商的監管一向鬆懈,雖然馬來西亞已經禁止進口塑膠廢料,但是實際執行有很大落差。如果有更好的技術,其實不必中止塑膠垃圾的貿易。關鍵是,如果富裕國家想要改善全球垃圾回收系統,他們應該幫助海外回收商,去解決最困難的工作。
當然,即使是從本國利益出發也好,東南亞國家應該投資本地回收工場,因為全世界絕大多數的塑膠產品,都在東南亞生產,且塑膠產品的消費數字也在上升。而世界各國中,缺乏監管的垃圾通常都會繼續運往別處:尤其是南亞和非洲國家。
如果繼續無所作為,不採取任何措施,這場垃圾戰就不僅會損害富國和窮國之間的關係,也會激化全球環境爭議,尤其是因氣候變化造成的問題。過度消耗塑膠是一個全球問題,也需要全球合作解決。
◎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