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型保單是什麼
投資型保單是一種結合保險與投資產品的保險,而它的投資產品在保險公司中皆稱為「可投資的標的」,這些標的約略分為自選投資與全權委託兩大項。所謂自選尚分為基金、ETF、結構式債券與貨幣帳戶四種,這些自選投資的保單多以基金為投資標的。
大家回想一下,你買基金的手續費絕對有折扣吧?但是你的投資型保單去買基金的手續費有折扣嗎?我可以保證手續費絕對比你自己去買的基金還高,這就不解為何有人要買個保單裡頭有高額手續費的基金。
另一種投資標的為「全權委託帳戶」,什麼是全權委託?簡單說就是錢交給它們去處理就好,你不要問了。所謂全權委託就是俗稱的「代客操作」,由投資人將一筆資產(可包含現金、股票或債券等等)委託給投信或投顧公司,再由專業經理人依雙方約定的條件、投資方針、客戶可忍受的風險範圍等進行證券投資。
由於投資人要取得全權委託的投資資格,法規有500萬元最低金額的限制,擋掉許多人想賺錢的管道。因此,保險公司就找了可執行代操的公司發行了一種可連結全權委託帳戶的保險產品,並遊說投資人說這可是需要500萬元以上才買得到的商品(因為這是富人才買得起),現在只要少少的1萬元或更少就可享受這些專業經理人的操盤績效,你看這商品優不優,透過許多金融機構的再包裝當然優嘍。這種結合保單的另類全權委託,俗稱為「類全委」。
2016年曾有某刊物實際調查台灣17家壽險業者發行的190多檔類全委商品,其中超過81%的商品淨值都跌破10元,這什麼意思?表示保單投資標的物正在虧錢(因為當初發行價都是10元)。光看台灣每年以超過50%在成長的投資型保單中,其中又有超過一半是屬於全權委託保單,就讓我不禁為這些保戶擔心:到底你們知不知道你買的保單不是保險?縱使保戶知道這是保險加投資,那我也想不通,為何會有投資人會去買一個商品包含壽險跟基金等投資商品的,更何況有些投資型保單還沒有壽險保障,這還會是保單嗎?
「目前」投資型保單約可分為「變額年金險」、「萬能壽險」「變額萬能壽險」三種,但不保證「未來」仍只有這三種,因市場每個人跟每個機構總是在想怎麼賺錢,賺誰的錢,當然就是賺資訊弱勢者的錢。說到這些投資型保單的唯一特性,就是那「變額」了,白話說就是你的「本金」會變動、不保本的意思。其中變額年金險雖可依契約條款提供有最低給付之保證,但是這想必就是費用會比較高。
雖然如此,在落袋為安的前提下,年金險似乎不太受台灣投資人喜愛,這結果卻也造成「變額萬能壽險」的熱賣。要說這「變額萬能壽險」的特性,就在於它的唯一功能就是「萬能」了。所謂萬能指的就是「彈性繳費」,這就像購屋一樣,沒錢嗎?讓你分期繳輕鬆多了吧,還不只可分期繳,它還可「加保」,也可「停扣」,這商品看起來像不像定期定額買基金?這下包裝成保險,比較不會洩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