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型保單有多貴?就像所得稅率45%!保單虧損怎辦?急救三原則在這!

2019-08-20 16:22

? 人氣

類全委保單看似保險商品,但其實本質更接近投資的商品,仍直接承受市場波動的風險。(攝影者.高國展)

類全委保單看似保險商品,但其實本質更接近投資的商品,仍直接承受市場波動的風險。(攝影者.高國展)

保險不保險

在台灣的保險市場,三不五時就會出現一些「明星級」商品,也就是「吸金保單」的出現,這通常會搞得保戶不知所措。就以2002年在外商保險公司引進的投資型保單來說,竟然有許多保戶不知道它是一種結合「保障」和「投資」的保險商品,就在金融海嘯時期,讓不少保戶才認知到:「原來我買的保險跟我想的是不一樣。」至於哪裡不一樣,常是投資人搞不清楚的。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即使主管機關立法加強規範,糾紛仍層出不窮,投訴案件中有超過成都是保險業務招攬爭議。強烈建議,買保單前務必搞懂再買,尤其是「明星級」的,否則你買的保單會跟買車一樣,價值只會逐年遞減。

投資人應該都有印象,每當有定存到期就會常接到銀行的關心電話,而若是臨櫃,就常跟你套交情,詢問你今天怎麼有空,再幫你刷本子時就順便了解一下金錢進出情況。這些談話內容都是千篇一律的告訴你:定存到期了,現在利率很低,我們現在有一種產品是很會配息的保險,利率也比高收益債還好,有興趣嗎等等的勸誘。要說投資人會誤入這些陷阱,我認為都是台灣處在低利環境太久了,始作俑者就是央行了。

想必許多人買的保單多是親友人情壓力下所保,自己可能並不了解保單內容。一些人出社會後累積一些存款,可能也曾被身邊的金融從業人員約吃飯套交情,被強力推銷過保單,或許也在不知不覺中簽下保單。要說這保險有許多好處,報酬有多高,其實都是幻想。

若這保單可被形容得這麼好,我想台灣的保險公司都不會賺錢了;再想想,萬一出事了,你的高報酬保單還有辦法兌現嗎?大家想吃漢堡、喝牛奶,總不能不養牛吧!所以,保單就是保單,為何會被當定存賣,我認為就是銀行想賺錢想瘋了,而保險公司則想冒險投資沒錢過頭了。我們要知道,台灣目前可是銀行與保險公司一體化了,你只要仔細去瞧一下這些銀行的母公司是誰,答案就會揭曉。

我認為目前保單中有2 個產品是比較特殊,聽來像保險,但買來似乎跟保險又有點距離,就是「儲蓄型保單」與「投資型保單」。其中儲蓄型保單就是我們常聽到的「類定存」,這種保單比較不危險,因為這類商品通常只要放一段時間就有定存的效果出現,差別地方是總報酬率與定存利率的差異而已,一般來說只要搞懂它葫蘆裡賣的是增額、還本還是利變型的,通常簽單後是比較不會變臉。若你想進一步知道報酬率與領取方式,那可能得自己再去挖一下礦,看一下宣告與預定利率是多少、年金還是壽險保單等等就是關鍵了。對於投資型保單,我認為就危險多了,當它賣愈好,股市通常也會很熱,因為它將你的錢勇敢的拿去買股票了。

投資型保單是什麼

投資型保單是一種結合保險與投資產品的保險,而它的投資產品在保險公司中皆稱為「可投資的標的」,這些標的約略分為自選投資與全權委託兩大項。所謂自選尚分為基金、ETF、結構式債券與貨幣帳戶四種,這些自選投資的保單多以基金為投資標的。

大家回想一下,你買基金的手續費絕對有折扣吧?但是你的投資型保單去買基金的手續費有折扣嗎?我可以保證手續費絕對比你自己去買的基金還高,這就不解為何有人要買個保單裡頭有高額手續費的基金。

另一種投資標的為「全權委託帳戶」,什麼是全權委託?簡單說就是錢交給它們去處理就好,你不要問了。所謂全權委託就是俗稱的「代客操作」,由投資人將一筆資產(可包含現金、股票或債券等等)委託給投信或投顧公司,再由專業經理人依雙方約定的條件、投資方針、客戶可忍受的風險範圍等進行證券投資。

由於投資人要取得全權委託的投資資格,法規有500萬元最低金額的限制,擋掉許多人想賺錢的管道。因此,保險公司就找了可執行代操的公司發行了一種可連結全權委託帳戶的保險產品,並遊說投資人說這可是需要500萬元以上才買得到的商品(因為這是富人才買得起),現在只要少少的1萬元或更少就可享受這些專業經理人的操盤績效,你看這商品優不優,透過許多金融機構的再包裝當然優嘍。這種結合保單的另類全權委託,俗稱為「類全委」。

2016年曾有某刊物實際調查台灣17家壽險業者發行的190多檔類全委商品,其中超過81%的商品淨值都跌破10元,這什麼意思?表示保單投資標的物正在虧錢(因為當初發行價都是10元)。光看台灣每年以超過50%在成長的投資型保單中,其中又有超過一半是屬於全權委託保單,就讓我不禁為這些保戶擔心:到底你們知不知道你買的保單不是保險?縱使保戶知道這是保險加投資,那我也想不通,為何會有投資人會去買一個商品包含壽險跟基金等投資商品的,更何況有些投資型保單還沒有壽險保障,這還會是保單嗎?

「目前」投資型保單約可分為「變額年金險」、「萬能壽險」「變額萬能壽險」三種,但不保證「未來」仍只有這三種,因市場每個人跟每個機構總是在想怎麼賺錢,賺誰的錢,當然就是賺資訊弱勢者的錢。說到這些投資型保單的唯一特性,就是那「變額」了,白話說就是你的「本金」會變動、不保本的意思。其中變額年金險雖可依契約條款提供有最低給付之保證,但是這想必就是費用會比較高。

雖然如此,在落袋為安的前提下,年金險似乎不太受台灣投資人喜愛,這結果卻也造成「變額萬能壽險」的熱賣。要說這「變額萬能壽險」的特性,就在於它的唯一功能就是「萬能」了。所謂萬能指的就是「彈性繳費」,這就像購屋一樣,沒錢嗎?讓你分期繳輕鬆多了吧,還不只可分期繳,它還可「加保」,也可「停扣」,這商品看起來像不像定期定額買基金?這下包裝成保險,比較不會洩底。

投資型保單的報酬

「我每個月繳5千元投保,1年就投入6萬元,怎麼繳了6年後,投資帳戶裡才只有10幾萬元?」或許有些投資型保戶會有這種感覺。為何錢交給了這些專家,也保了險,還會虧錢?對這個問題,我認為多半就是投資人處在資訊不對稱的弱勢一方,都以為這保單真會帶來財富,「完全不了解就簽約」都是保單虧損的主因。難道這些保戶不知道這種投資型保單的「購買成本」是非常非常地高嗎?有多高呢?光看他是由保險公司發行、基金公司操盤、銀行買單的三方合力銷售,就知道羊毛至少得分給這3個單位。你的保單是基金加保險,難道不用給基金公司費用嗎?難道不用保費就可讓你活著有錢領身故別人享受嗎?這當然是不可能的。通常這種投資型保單比你去買基金時管理費被扣的還更神不知鬼不覺,它還會讓你合理化說這樣才叫保險,這也難怪它會熱賣。

有關投資型保單的費用,銀行與基金公司端多從投資單位淨值中扣除,一般保戶是難以察覺;但是保險公司端的費用就會相當明顯。因為號稱是保險,所以就扣得理所當然,而且它們還會用精算師的角度算給你看,結果呢?想必多數人還是看不懂。有次一家大型保險公司業務員來跟我推銷保單,我問他這保單的報酬率有多少,他就如同一般銷售員一樣拿出美美的廣告單說這報酬率有多少;再問他這報酬率如何算出來的,他的答案更妙:廣告單中算出來的。我請他估算一次看看是否如廣告單所宣稱的,結果他竟然說他不會算,要回公司去問問。他可是來自於保險公司的業務員,而不是銀行,這就讓我非常擔心目前銷售的保單多數還來自於銀行端。

投資型保單費用琳瑯滿目,有附加費(前置費用/保單帳戶管理費)、危險保費、行政管理費、增額管理費⋯⋯等等,都是要繳給保險公司的。其中附加費用為一種保險的「前置費用」,收費最為昂貴,尤其是「分期繳」的,這通常也是理專與業務員的最愛,因為他們的佣金通常都來自於這些分期繳的附加費用,這或許也是為何躉繳保單會常在市場中「被消失」的原因了。

許多消費者常覺得繳了一大筆保費後,總覺得實際投資的錢為何這麼低?這關鍵在於附加費用中的保險專有名詞「目標保費」與「超額保費」。所謂目標保費,簡單說就是保單中的「最低應繳金額」,這部分的保費在投保的頭一年裏,大部份是用於繳交保單手續費,也是業務員佣金主要來源,實際用於投資的錢相當少;而保戶繳交的金額若是超過最低應繳部分,就屬於超額保費,這部分的費用率相對低,所以用於投資的比例就高。用公式表達如下:

目標保費(一定要繳的)=投資基金的錢(很低)+購買壽險保障的費用(很高)

超額保費(不一定要繳)=投資基金的錢(較高)+投資基金的申購手續費(較低)

根據金管會的規定,分期繳的投資型保單第一年費用率不得超過60%,收費期不得超過5年,總費用不得超過150%。那如果以一張在2017年投資績效排名第一的類全委保單來看,根據資料顯示,它自2010年發行以來投資帳戶總報酬率有65.34%,似乎相當吸引人;但大家也不要忘了,這8年來全球股市可是走大多頭。雖然總報酬很高,但是大家得認清一件事:你繳的保費並沒有完全投入投資帳戶中,而是進了費用帳戶了。根據該保單契約書上條列的費用如表8-3(這也是大部分投資型保單的情況):

表8-3 2017年台灣類全委保單投資績效第一名之費用率
表8-3 2017年台灣類全委保單投資績效第一名之費用率

大家算一下應該就知道, 保單總費用率可是高達135%。現在假設我們每月以最低應繳金額(只有目標保費,無超額保費)投入1萬元購買這張投資型保單,依連結的全權委託帳戶8年來總報酬率有65.34%來計算,每年複利報酬率應有7.72%,很多人以為自己持有保單價值每年會成長7.72%,這是錯的,因為多數人仍忘了這可是分期繳的而非躉繳保單。那我們就來看一下保戶的真實報酬率會是多少。表8-4陳列這保單的相關費用與每年底的帳戶價值:

表8-4 投資型保單年底帳戶價值與真實投資報酬估算
表8-4 投資型保單年底帳戶價值與真實投資報酬估算

從表中第8年來看,在總繳保費96萬元中,保單成本就高達173,280元,占比超過18%,平均每年付出成本率為2.25%。8年來進入代操帳戶為786,720 元,第8年底代操帳戶價值達107 萬元之多,總報酬率為11.47%,含複利每年報酬率則為1.36%,很低是吧?但這可還不包括非保險公司必須扣的費用呢。上述的例子還是以績效第一名的贏家類全委保單來計算,那如果是輸家的呢?(想必這是多數投資人較常碰到的吧。)

一個保單每年2.25%的成本率看起來不多,但是連結的標的,例如:股市、債市或是貨幣市場基金等等,這些一年的報酬會是多少?假設投資願景是真的很好,平均有個5%報酬應屬合理假設吧,然而這還得分給保險公司2.25%,這成本還可稱低嗎?這可是5%中的45%!

若跟你說你的所得稅率高達45%的話(雖然2019年台灣政府已取消此稅率級距),可能你會選擇走上街頭;但這少少2.25%的費用率就是這意思了。若再告訴你這些代操帳戶多數是賠錢的,基金公司與銀行還得再從你的帳戶中扣一些它必要的費用,這時總報酬還會剩多少?說也奇怪,投資人付出百分百資金,承擔百分百風險,保險公司至少拿了2.25%,基金公司再拿至少1.5%,銀行也要拿個0.2%的保管費,那我們投資人應該拿多少報酬?或許保險業務員會跳出來反駁這是「前收型」的保單,當然我不否認還有另一個「後收型」的投資型保單,但這類型第一年費用也有4%,這還能叫好嗎?

其次,大家還記得基金單元論及的配息問題嗎,投資型保單也會被保險公司包裝成是會配息的保單,配合的銀行還會放送保單配息比定存與基金要高的訊息,搞得許多退休族將一生積蓄都放入這類型保單,以為可以高枕無憂。

這種保單一開始都會依所宣稱的高利去配息,通常保戶得等一段時間後才會驚覺,為何我的保單價值只剩6、7 成,且會驚訝明明買的是保險,為何是被拿去買垃圾債券。其實這種保單就跟配息基金是一樣的,配息有可能會來自本金,而本金愈來愈少,利率不變,配息當然會愈來愈少。這種戲碼,常在新聞中一直上演重播。我真懷疑,在台灣有哪位投資人家裡會沒電視沒網路的。

類全委保單虧損怎麼辦?價值直直落,搞得保單失效,不要說配息沒了,甚至可能身故也沒有壽險保險金可領,那才真是哭笑不得。建議持有的保戶可從3個方向去檢視(其實這都是事後諸葛,原就不該買的商品,只能說市場有人賺錢得就有人賠錢了)。首先,若保單屬於壽險型,保戶若仍需保障,可考慮續保;若是年金型的,建議思考未來準備的退休金計劃是否改變,再來考慮是否繼續持有。

其次,配息可能是造成保單虧損原因之一,如果現階段不需要這筆現金,可考慮不配息,將配息滾入投資帳戶中來累積保單價值,但這前提是投資帳戶連結的標的是具成長性的。

最後,強烈建議應了解投資帳戶的投資標的與操盤績效是否可再持續,績效差就應停損,另尋其他投資管道,否則也該適度調降保額;或者若認為保單不符需求,停止繳費,若有壽險保障的會持續,保險公司會從保單帳戶價值中繼續扣除保費成本,直到保單帳戶價值歸零,契約停效並失效;或者保戶可直接認賠解約,拿回保單帳戶現值,千萬不要陷入行為財務學中的沉入成本迷思。

作者/段昌文

本文摘自《這樣賺,才是真獲利:段老師教你贏在投資起跑點,實現複利人生!》

《這樣賺,才是真獲利:段老師教你贏在投資起跑點,實現複利人生!》
《這樣賺,才是真獲利:段老師教你贏在投資起跑點,實現複利人生!》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