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教育水準在世界名列前茅,創造許多高知識份子,也藉由教育促成台灣經濟起飛,許多優秀人才創造許多各方面的佳績,但在這個時代,我們似乎遇到了瓶頸,我們國家似乎只能做代工,企業升級上似乎缺少了什麼?缺少了一些活力和些許的創造力,是不是我們的教育環節哪裡出了問題?我們高中所學的微積分似乎好像用不上?許多人開始思考著我們的教育,到底是為了什麼?
教育是為了找好工作?
我們的教育難道是為了找工作?現在許多大學把高就業率打在招生的簡章上,似乎教育只是為了找好工作,大學指考高分者就可以得到令人稱羨的工作,好像我們只要考上明星大學,考取了證照,找到令人稱羨的工作,這一切就平步青雲,緊接著成家立業,過著平凡且富裕的生活。筆者試問,如果是這樣子的教育,是不是我們永遠只能做代工?永遠只能翻譯並且引用西方的文獻?
筆者用親身的經驗綜合上述所描述的事實,以近期火紅的「寶可夢」舉例,許多人拿著手機到每個公園瘋狂抓寶,日夜無休,但有沒有人想過寶可夢到底從何而來?到底是為何如此吸引人?
筆者利用一些時機問了一些高中及大學校長,許多高中及大學校長被問到時仍然一頭霧水,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學校儼然成為了虛擬世界的道館,但他們並不關心「寶可夢」是什麼,我聽到的最多答案是:「我們的學生有在玩嗎」?「學生有荒廢課業嗎」?很顯然負責我國教育第一線的校長們,完全與現實脫鉤,這讓筆者不禁感從中來,並聯想到宋朝朱熹〈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些校長因為有了成就,不去了解學生為何瘋迷,也不想去瞭解,也嗅不出未來教育趨勢,更不用談論全球教育戰略方針,以至於我們的教育是否能符合潮流,明朝顧憲成東林書院的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我們國家部分的大學及國、高中校長是否有真正的去關心教育的國家大事?
教育應該是發掘並且幫助學生
教育應該是發掘學生的興趣及潛能,教育只是幫助指引未來的生涯,並非僅僅訓練成一個具備知識的勞工,而是協助開發學生的潛能,鼓勵在某方面有潛能的學生,往自己的志趣發展,我們的國家考試似乎只有考高分才有成就,這些氛圍感染我們的家長以及教師,甚至塑造出畢業即就業就是有成就的扭曲氛圍。
承接上段「寶可夢」的創始者田尻志,他只有國小畢業,他熱愛抓昆蟲,因為愛抓昆蟲在校常遭人排擠,因此只能被迫在家自學,他因此迷上電玩,他結合他的興趣與電玩,創造出神奇寶貝,因為自身的種種原因雖然淡出了任天堂,但所有相關的電玩均附註創始者田尻志的名字以及分紅,如果他在我們的教育體制下,充其量只是個失敗者,但我們國內有誰影響力能比他更廣?所以成就並非短視近利。
我們的教育體制到底扼殺了多少田尻志這類的學生,與其讓學生成為一個訓練有素的勞工,倒不如真正開發他們的興趣及潛能,給他們鼓勵,教育他們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總有一天他們會在他們的領域發光發熱,因為人天生不是為了當勞工而出生的,台灣有多少科系畢業的人不是從事自己畢業的科系,只為了讀一所比較讓長輩有面子的大學?讀了有面子的大學未來一定過的幸福快樂?
*作者為網路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