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根據觀光局的統計,2014年到2018年,來台旅客人數,從991萬人次增加到1,106萬人次,但觀光外匯收入卻從146.15億美元,降為123.15億美元。從旅遊人數及觀光外匯來看,台灣觀光正在持續大出血。
三.2017年台灣觀光總收入僅占GDP4.45%,遠低於世界平均值10.1%,台灣要發展觀光大國,無論是來台觀光收入或國內旅遊支出,都須再倍數成長。
照這趨勢下去台灣不用到2025年,出國人數就等同全台灣人口數。再以蔡總統「觀光政策白皮書」所擬期程目標來看,2005年來台旅客數要達2000萬,先不論其達成此目標的港口、機場建設方案全無,諷刺的是同年度的2000萬出境人數倒是較快達成。
全世界觀光旅遊支出比例,3/4都在花費在國內,但台灣只有1/3用在國內,台灣觀光發展必須來個總檢討;政府除了2年不到推出7次的補貼方案以外,難道真的不想要同步建立台灣觀光品質的優化?國旅天數縮短、消費降低,國內觀光設施同質性過高、缺乏配套遊程規畫,消費金額遠比出國渡假來的昂貴,俱是遊客人數遞減主因。
舉觀光局及各縣市在2007年至今11年,分別在全台設置多達13座天梯、天空步道設施,導致遊客直線下滑,舉「猴探井天空之橋」,遊客人數更由2012年的126萬人次,滑落至今年僅剩22萬餘人次,降幅逾80%之多。然而雖如此,但嘉義梅山、清境農場、花蓮豐濱也相繼設立「太平雲梯」「清境高空景觀步道」「豐濱天空步道」仍競相建設,實在令人匪疑所思。更遑論「高根鞋教堂」「南故宮博物院」還要舉辦雷射燈光秀來號召遊客了。
真要發展觀光不需2年不到7次灑大幣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2018年赴日本旅遊的中國遊客達838萬人次,而日本旅遊業界正期待能突破1000萬人次。該報對行動通信、信用卡公司資料分析,得出有趣結論:中國遊客愛去大阪打卡、在東京撒錢。到訪東京、北海道、神奈川、千葉等日本東部地區的外國遊客占入境遊人數48.2%;到訪京都、大阪、福岡、兵庫、沖繩等日本西部地區的遊客占43.7%,大阪中央區榮膺「最紅打卡地」,訪日遊客1/3都光顧過心齋橋、道頓堀……就是那個可以「一邊吃章魚燒一邊逛街」的地方,還有那個必去「合影的格力高看板」。邊吃章魚燒邊逛街就能得此成效,看來發展觀光不需2年不到7次灑大幣,只需這麼簡單的氛圍,觀光主管當局看到了嗎?
國人國旅消費力不及外國觀光客40%,反之國人出國旅遊幅度上升14%,顯見只憑國旅難救觀光。國旅補助並未能擴大市場,僅將國人旅遊時間前後挪移;日本有「東京限定」商品「大板限定」商品,台灣除了各縣市觀光資源雷同,北自九份南到墾丁大街商品都一模一樣,對遊客會有吸引力?再舉觀光主管機關為倡議聯合國世界觀光組織永續觀光的目標,將2019年訂為小鎮漫遊年,要讓全世界遊客認識台灣小鎮、進而喜歡台灣、嚮往台灣、體驗台灣。實話這40個連國人恐怕都叫不出名字小鎮,做為我們的年度觀光主軸妥適性與否雖然見仁見智,但是要求發酵與有延續性的實質效益恐怕答案已全民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