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his day in 1975, Sgt. Leonard Matlovich became the face of the gay rights movement with this Time cover. #LGBT pic.twitter.com/3kZ4rnciWu
— Ian Thompson (@iantDC) 2013年9月8日
遭空軍強迫退伍 司法還公道
不過空軍仍強迫馬特洛維奇退伍,但在法院聽審時,1名空軍檢察官要求馬特洛維奇簽署協議,保證「不再公開同志傾向」,便可繼續留在軍中服役,但他直接拒絕,最後軍方認為馬特洛維奇不適任,但考量他戰功彪炳,決定以「榮譽退伍」模式,迫使馬特洛維奇結束軍旅生涯。他之後尋求法律途徑抗爭,並在1980年討回公道,但擔心軍中報復,因此沒有重返軍職。
The story of Leonard Matlovich, one of the first gay-rights activists in the US military: http://t.co/oZLYkxmEMD
— Calum Stuart (@CalStuart) 2013年3月26日
母親怨上帝懲罰 父親痛哭後接受
馬特洛維奇的出櫃決定,也讓他與家人的關係緊張,他當時打電話向母親坦承同志身分,但身為天主教徒的母親認為這是上帝給她的懲罰,甚至認為是馬特洛維奇禱告不夠,或是沒看精神科醫師,才會認為自己是同志。馬特洛維奇的父親則是透過新聞得知兒子出櫃,馬特洛維奇回憶表示,「父親大哭2小時」,但之後告訴母親說,「如果馬特洛維奇接受(同志),我也能接受」。
The grave of Purple Heart and Bronze Star recipient Sergeant Leonard P. Matlovich at the US Congressional Cemetery. pic.twitter.com/gI3MBhZlks
— Ted Geoghegan (@tedgeoghegan) 2016年8月23日
投身同志運動 感染愛滋病逝
馬特洛維奇之後投身同志運動,成為繼同志人權鬥士、首位出櫃政壇人士米爾克(Harvey Milk)之後,最具代表性的同運人士。1970年代晚期,美國出現愛滋傳染高峰期,馬特洛維奇不幸感染,他在得知染病後變得歇斯底里,但前往歐洲旅遊數月後,重整心情返回美國,繼續為同志權利奮鬥,同時爭取愛滋教育及醫療權益。
馬特洛維奇在1988年病逝,由於他為同志爭取權益的貢獻,他的墓碑也成為同志軍官將士的紀念碑,墓碑上沒有刻他的名字,反而以「1名同志越戰退伍軍人」代替,且墓誌銘寫道:「當我從軍時,殺了2名敵人而獲得勳章,卻因愛上1個人而退伍。」馬特洛維奇墓碑位在美國華府的國會公墓(Congressional Cemetery),與聯邦調查局前局長胡佛(John Edgar Hoover)的墓碑位在同一排。
"And our mission is to reach out and teach people to love, and not to hate."
— Equal Rights Now (@EqualRights_Now) 2015年11月11日
- Leonard Matlovich#LGBTRights pic.twitter.com/lsoPvyas4K
同志族群主要任務:把愛傳出去
馬特洛維奇離世23年後,美國同志運動大有斬獲,國防部正式廢除「不問不說」政策,同志軍官可以勇於做自己,且不會因為性傾向而被迫退伍或被拒絕從軍,但這一切的成就要歸功於馬特洛維奇勇敢踏出第一步,而他生前最後一次演說強調,同志族群的夢想比美國夢更遠大,同志族群的任務就是傳遞愛,而對於愛滋病患的態度也只有一個字: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