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近年力推台漫創作,除拋出破億輔導金,扶植漫畫家、創作團隊的第一哩路外,位於台北後火車站的漫畫基地,也在今年正式成立,除了展售、工作室空間外,更積極舉辦媒合會議與相關講座,幾年來在政府、民間努力下,本土漫畫能量蓄勢待發,更有《用九柑仔店》、《北城百畫帖》等改編影視的案例。
但畢竟資訊爆炸的年代,動手點兩下手機,就有各種炫麗奪目的電影與Youtube頻道,而單純回到漫畫領域,日本漫畫仍舊是最大對手,合法、非法網站琳瑯滿目,總能在日方出刊當晚,就上傳翻譯好的「熟肉」,加上動畫拉抬,台灣漫畫在夾縫中要爭奪讀者目光,處境仍然艱困。
實體通路方面,書店內儘管逐有露出,但台漫相較日漫,價格普遍較高,定價多落在200元上下,也成為不少「新手」接觸的門檻,加上可以便宜取得漫畫的租書店內,也鮮少提供台灣漫畫,台漫儘管前端製作獲得大量挹注,但在產出後的通路與露出,仍欠臨門一腳 。
做「台漫」大不易!台灣漫畫有哪些困境?
「其實從國外進漫畫,會比較方便、便宜,又有市場。」蓋亞文化總編輯李亞倫便從定價指出,國外漫畫一定比較便宜,從日本拿版權,版稅只要8%,成本就是定價*發行本數*8%,一般普普通通都是3000本,但台灣漫畫的成本,還要付作者稿費,從企劃到分鏡、完稿、稿費、版稅等,每一階段都要自己來。
李亞倫說明,國外這些事都已經弄好了,進來台灣只要翻譯就好,但做台漫要從頭開始,就連封面也要另外從頭設計,以一本180頁的台漫印2500本來說,成本就要50到60萬。
李亞倫無奈指出,他們也會供貨給租書店,只是常被拒絕,因為台灣漫畫大多是單集,不像日本漫畫常是整套系列作,讀者比較喜歡系列,商業作品都要有一定數量,才能讓讀者一直追下去。
李亞倫認為,目前紙本市場全部都在萎縮,儘管電子書銷售開始有成長,還是青黃不接,不像美日,電子書加上紙本的銷量,會超越單純紙本,目前台灣,就連漫博、國際書展等展會的銷售,也開始萎縮,這2年因為掉到谷底才開始持平,展會銷售部分,跟2012到2015前後的高峰相較,差了3、4成。
台漫怎麼突破?有通路「讓人看到」是關鍵!
「讓比較多人可用較低成本閱讀台漫,又不至於造成廠商負擔,就是能不能突破的關鍵。」奇異果文創創意總監劉定綱則指出,教育部年底將在國立台灣圖書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試辦公共出借權,當圖書館的書籍出借後,政府便會付補償金額給出版社,他認為這是可以期待的。
劉定綱指出,儘管金額不多,但漫畫比很多東西好出借,如果公共圖書館可以有系統購買台漫出借,就會有不小的金額,金額不全是重點,重點是有通路讓人看到,但當然也要先看試辦狀況如何,才能實際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