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決定你我的性取向?權威期刊《科學》:同性性行為「寫在基因裡」,是物種多樣性自然的一部分

2019-08-30 18:09

? 人氣

2019年5月17日,立法院表決《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AP)

2019年5月17日,立法院表決《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AP)

世界知名學術期刊《科學》29日刊登一篇論文,挑戰了過去幾十年來人們對於「性取向」的普遍認知。一群歐美學者從英國、美國、瑞典蒐集了近50萬筆的基因資料,證實「性是複雜的」,人的遺傳基因、生活環境確實與性取向有關,但沒有任何單一基因可以直接對人類性取向產生影響,成千上萬組基因都可能發揮作用。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論文第一作者、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組長加那(Andrea Ganna)指出:「研究表明,同性性行為只是物種多樣性中自然的一部分。」

石牆事件50周年:紐約同志遊行(AP)
石牆事件50周年,紐約同志遊行(AP)

數千組基因交互作用,發揮約32%的影響力

刊登在《科學》(Science)的這篇最新論文,是探究基因與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關係的研究中,規模最大,也是將兩者關聯性說明得最透徹的一項研究。來自歐美的研究團隊蒐集了「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與美國基因技術公司「23andMe」超過47萬人的基因資料,與個人是否與同性發生過性行為等資訊,發現很多基因確實與同性性行為相關,但我們仍無法透過這些「基因的變異」,去斷定一個人是否為同性戀。

論文指出,超過2萬6000名受訪者稱,自己曾發生過至少一次同性性行為。《紐約時報》(NYT)報導,主導此研究的美國哈佛–麻省理工學院博勞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學者尼爾(Ben Neale)表示:「個人表達性欲的行為與方式幾乎無法用基因準確預測……單一的『同性戀基因』並不存在,但是在基因組上不同地方的小基因,卻會共同發揮影響。」

數千個基因組的交互作用,會產生綜合性的影響。研究人員指出,他們還找到5種基因的遺傳變異對同性性行為有8%至25%的影響力,有些遺傳變異與男同性戀相關,有些則與女同性戀相關,或者與兩者都有關,其中包含嗅覺基因與男性禿髮基因,但沒有任何一個基因的遺傳變異影響特別大。

總體而言,這些遺傳變異,再加上其他數千個基因組,對於個人性取向的影響力,大約為32%。論文也強調,其他環境因素,例如童年與成年後的生活也都會影響個人的性取向。

20180905印度最高法院宣判,同性戀性行為除罪,扭轉印度自英國殖民以來長達157年的法規。(美聯社)
2018年9月5日,印度最高法院宣判,同性戀性行為除罪,扭轉印度自英國殖民以來長達157年的法規。(美聯社)

擔憂科學會助長偏見?美國反歧視聯盟:澄清真相是好事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指出,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論文中並沒有使用「同性戀」字眼,而始終將研究界定為 「同性性行為」(same-sex sexual behavior),強調這項研究關注的是「行為」(behavior)而非「身份」(identity)。因為同性戀是一種身份,取決於每個人的自我認同。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娪嫣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