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年台南幫元老公司,侯博明交棒前的最後一搏,南紡「祖產」搬新加坡,董座:世上沒有永遠的產業

2019-09-04 11:00

? 人氣

不料1989年,祖父和父親相繼過世,哥哥又只想當投資人,不願參與經營。「不得已啊,公司必須一代傳一代嘛,」當年34歲的他,選擇放下夢想,回到他曾避之唯恐不及的紡紗廠。然而,紡織業早過了「紡紗就像抽金條,印花布如印鈔票」的輝煌年代,平均每隔幾天,就會聽見同業關廠、出走的消息。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侯博明非本科系出身,又在最嚴峻的情況下入場,他說,是台南幫的耳濡目染,讓他很快上軌道:「我(學習階段)跟的是吳修齊、高清愿、鄭高輝……,我們一般人,10個都比不上他們1個!最好的方法就是團結合作,互相研究。」

這次,他要去新加坡闖,想的也是:再集結眾人的力量,去打團體戰。

從市場老大到被中國超越「現在局勢,要抱團作戰」

近10年,台灣紡織產業陷入頹勢。無論長短纖,都面臨國際競爭者「大者恆大」的嚴峻挑戰。例如南紡規模最大的越南廠,可年產60萬錠棉紗,但中國天虹紡織赴越擴廠後,不僅一舉開出年產200多萬錠,還喊出日後要做紡紗、染整、成衣一條龍,成本自然大幅壓低。「那個競爭的局勢已經不一樣了!」南紡總經理王立範坦言。

自去年初的供應鏈整併潮襲來,紡織廠除了交期、品質等基本要求,還得配合取得CSR環保認證,擁有足夠的海外據點數(象徵具備轉單能力),品牌才肯給單。如今,中美貿易戰一打,又讓大家出國設廠的不確定性增加。「單打獨鬥,我們每一家都不大,走出去就是這樣而已(舉起小指)。現在的局勢,應該要聯合起來,抱團作戰!」侯博明語帶興奮。

「這種『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大家以聯盟關係一起投資的概念,本就是台南幫一貫的策略,」王立範分析。

同業萎縮後賣地求生:他為活下去,同時開2戰場

為何選在此時發動?侯博明坦言,自從3年前接任董事長,就開始思考這件事,「最近局勢更不穩了,但我自己的經驗是,狀況越不好,你越沒有包袱,反而是改革的好時機。」

這一仗,不好打,牽動的不只是紡織本業,而是整個事業版圖。

侯博明在去年底訂下「6年計畫」,簡單來說,是同時布局了2個跨國戰場——紡纖等本業轉移至新加坡,為日後策略聯盟做準備;留在台灣的流通、土地開發與轉投資等事業,由副總與協理級主管各自經營,做為「新加坡計畫」的最強後盾,提供穩定現金流。

最受矚目的,是4年前開幕的南紡購物中心,預估今年營收超過60億,即將損益平衡。從紡織切進流通,意即從製造業跨入服務業思維,侯博明更因此借力使力,善用台南幫資源,也就是統一集團人脈。

當時,他不僅邀請統一旗下的統正開發團隊,主導規畫南紡購物中心,雙方各持股50%,就連當時的統一夢時代總經理張國光,也兼任南紡購物中心執行長。「開幕時,包括招商、營運、行銷都由他們(統正)負責,南紡這邊只有我、財務長和幾個行政,從個位數慢慢建立團隊,」王立範笑道。4年練兵期過去,南紡流通員工數已近200人,主打電影院、KTV、打擊場等娛樂體驗的第二期賣場,也將於明年底前開幕。

近年來,紡織業者處分土地資產的消息層出不窮,原因正是紡織廠多歷史悠久,一旦本業萎縮,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靠手上大量的土地廠房來「賣地求生」。相較變賣祖產,南紡採取的「活化經營祖產,再投資回本業」的策略明顯更複雜、更費時,但也更有機會長遠經營。

估6年後營收比重大改影響上市?「有什麼關係」

侯博明預期,將紡織、流通、轉投資與土地開發等區隔後,將更看清南紡重心的轉變。預計6年後,紡紗、化纖與流通的營收比重,將由45:45:10,變為各占1/3。

他選在交棒前,為南紡重新畫了一個極具野心的事業版圖。此舉並非沒有風險,化纖領域以外的紡織同業曾直言「目前還看不出效益為何」;而將本業總部遷至新加坡子公司的另一面,就是台灣南紡帳面營收將大幅減少,會計師警告,最嚴重情況,可能影響上市資格。

對此,侯博明直言,南紡有8成以上資產與土地都在台灣,短期內應不至於發生這樣狀況,「而且,改變有什麼關係?世上會有永遠的企業,但沒有永遠的產業。要生存下去,沒有什麼是不能變的啦!」

作者/蔡茹涵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