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紫宸觀點:智慧機械─突破本位主義,重視中國大陸市場

2016-09-28 06:50

? 人氣

接著,還需要探討合作的產品是否要符合國際規格或是自創標準,這也是一個成功失敗的關鍵,我認為我們的智慧機械將來做出來,只給台灣使用,甚至台灣廠商要不要用,都是很大的問題,所以從開始就必須清楚界定智慧機械產業發展必須符合國際標準或是某個國際集團默認的標準,千萬不要刻意去創造新標準,新標準代表你跟人家講話講的是不同語言,福州話跟廈門話就是不一樣,不能溝通的下場就是只能依靠內需市場或是自行開創市場,會非常辛苦,所以我建議剛開始就要盡可能地跟國際大型集團,像西門子、GE、飛利浦等大型集團靠攏,寧願成為他們的附庸夥伴,也不要想著自己當老大。我覺得過去台灣經常犯這樣的錯誤。就是看到新機會,自己訂標準,以為保障自己不會被別人學習抄襲,但自己訂的標準沒有人用,過去有非常多失敗例子都是這樣。我們是一個經濟小國,切忌自訂標準。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另外,智慧機械產業難免還是要考慮到對岸市場,因為我們做的智慧機械設備想切入歐美工廠使用恐怕有困難,目前精度和智能化程度趕不上日本、德國的機器手臂,我們想賣給歐美國家恐怕不簡單;再說了,賣給東南亞國家也不太可行,因為東南亞國家工業化的程度還不需要所謂的智慧機械,他們比我們進度更慢。所以台灣未來十年的智慧機械目標十分清楚,如果真的製造出智慧機械,最好的潛力市場就是中國大陸,因為中國大陸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生產國,亦適逢中國大陸需要汰換設備升級到工業 3.0 以上的層次,符合台灣未來可能可以提供的產品品級。無論政策面在研擬貨貿也好,或者其他區域協定可能性,我認為都不會阻礙台灣的機械輸入中國大陸,因此斷言智慧機械創新是否成功和中國大陸市場有很大的關係,對岸肯定是個重要的出海口。

此外,智慧機械業者亦逐漸瞭解,未來產業人才需要具有機電系統軟體基本知識的技術員,因此現有技職教育也面臨改革契機,我認為至少應該要在少數幾間素質較好的科技大學設立工業 4.0 訓練專班,甚至把原先畢業已從事實務的人找回來重新培訓,因為未來他不再做單一的事情,而是必須了解整套系統,透過智慧的方法指揮機器,了解怎麼接收機器的訊號,做有效的管理。所以除了車床加工的知識、必須要有資訊、感測、系統、軟體、新流程的概念,人才跟產業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有越多這樣的人才,設備可以跟人才一起輸出販賣,如果沒有這樣的人才,要怎麼教客戶使用呢,但目前很多科大人才只會做單一的事情,或連單一的事情都做不好,將來要如何培育智慧機械這一批精英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

*作者為工研院長室資深特別助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