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面的文字中,我將會證明一項心理學技術,使解釋夢成為可能。由於這項技術的應用,每個夢都顯示一種心理結構,充滿了意義,並且與清醒狀態時精神活動的特定部位有所聯繫。然後,我將盡力闡明夢所隱藏的奇異與曖昧,並由此推斷這些衝突或吻合的精神力量,正是形成我們的夢的原因。—《夢的解析:第一章》
1939年,病床上的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握著摯友,同時也是他主治醫師舒爾(Max Schur)的手,再次交代他先前說過的話:「不要讓我受不必要的折磨。」在女兒安娜.佛洛伊德(Anna Freud)的同意下,醫師加重嗎啡劑量,佛洛伊德陷入昏迷,再也沒醒來。
佛洛伊德20多歲染上菸癮,從此他菸不離手,一天至少要抽上20支菸,佛洛伊德認為,菸是他的靈感來源,提高他的生產力和創造力。儘管1923年他被診斷出罹患口腔癌,歷經30多次手術,卻從未戒菸。
從醫學博士到精神分析之父
被世人譽為「精神分析之父」的佛洛伊德,1856年出生於奧地利弗萊堡(Freiberg)(今屬於捷克)的猶太家庭,他的父親是工程師,家族後搬遷至維也納(Vienna),佛洛伊德也是在維也納完成學業。佛洛伊德在維也納大學專攻醫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他進入維亞納綜合醫院研究歇斯底里症(hysteria),同時也研究腦性麻痹,失語症以及微觀精神解剖學,並在1885年到巴黎向當時的神經學和心理學巨擘馬丁.沙可(Jean-Martin Charcot )拜師。佛洛伊德學成後返回維也納,開設個人診所,專門研究神經學和腦部疾病。
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佛洛伊德在回國後發展出一套自己的精神分析理論,提出「潛意識」、「伊底帕斯情結(或稱戀母情結)」和「利比多(Libido,或稱原慾)」等概念。他在1900年發表巨作「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書中分析夢境與潛意識和人性慾望的關聯。儘管當時醫學界並不全然贊同他提出的論點,但他的理論仍吸引大批的追隨者和門生,代表性人物包括未來的分析心理學巨擘榮格(Carl Gustav Jung)。榮格與佛洛伊德創立國際精神分析學會(the International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兩人後因學說產生分歧而決裂,從此分道揚鑣。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佛洛伊德較少花時間在診所的臨床病患觀察,將理論重心轉移到探索歷史、藝術文學和人類學領域中。1923年他出版著作「自我與本我」(The Ego and the Id),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該作也是佛洛伊德較成熟的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