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柏林——160多萬人於上周日以手上一票,投出新的地方議會。結果顯示,總理梅克爾所領導的「基督教民主聯盟」(CDU)受挫。表面看來,這只是一個地方政治光譜有所更迭,卻多少透露了德國政治鐘擺的走勢。
國內外恐襲陰霾令民意有變
憶起梅克爾對難民大開門戶時,群眾反應頗為正面。去年九月,當地一個民調顯示,37%受訪者滿意國內的難民數目,22%甚至認為應接收更多難民【註一】。不過,年終難民涉嫌在科隆等地性侵當地女性,埋下了民意逆轉的伏線。今年,德國周邊國家陷入恐襲的陰霾,七月在國內更接連發生四宗暴力襲擊事件,全國排外心態自然持續增長。
不少評論都認為,今年三月在巴登-符登堡(Baden-Württemberg,下作巴符邦)、萊茵蘭-普法茲(Rhineland-Palatinate,下作萊普邦)、薩克森-安哈特(Saxony-Anhalt,下作薩安邦),及今個月在梅克倫堡-前波莫瑞(Mecklenburg-Vorpommern,下作梅前邦)及柏林舉行的地方選舉,其結果都反映了民意對難民態度有變。很多報道都以「梅克爾嚴重受挫」的論調來詮釋選舉結果帶出的政治信息。不能否認,二○一三年二月才成立的「另類選擇黨」(AfD),排外立場鮮明,卻在今年的地方選舉取得不俗的成績,在562個地方議會議席中,共得104席,但這是否代表梅克爾的總理之位危在旦夕?
假若只聚焦巴符邦的選情,這種說法確實有其道理,畢竟執政黨的CDU和「社會民主黨」(SPD)敗得鬼爛神焦,合計的支持度銳減22.4%。不過,巴符邦有其獨特的處境。其與瑞士、法國接壤,與奧地利的距離也非常接近,難民問題嚴重。按BBC上年的報道【註二】,巴符邦的申請庇護者佔全國12.9%,全國排名第三,更是上述五個邦之首。當地政客Frank Hämmerle在早前更向內政部表達期望加緊人流管制的想法,後獲受理,在當地增設百多位邊防人員。如此背景,難怪執政黨在這裏鎩羽而歸。反之,若忽略巴符邦的選情,CDU在其餘四個邦的支持度跌幅平均數其實只有4.0%。由於今年AfD首次參選,自然分薄了其他政黨的選票,其實不能說CDU的選情極為惡劣,反而SPD的情況略遜,跌幅平均數是5.5%。
梅克爾開始調整難民政策
然而,無可否認,梅克爾的民望隨着國民對其難民政策抱疑而不斷下滑,難免令本來同一陣線的政客與她保持距離。日前SPD黨魁兼副總理加布里爾直斥梅克爾的難民政策拖累教育,更令傳媒震驚一時。當時有報道指,加布里爾忽然批評梅克爾的難民政策,是為挑戰總理鋪路,奈何SPD在今年的地方選情較CDU更差。縱觀現時630個聯邦議會議席,CDU佔254席,足有四成之多,現今持193席的SPD,相信難以在明年大選挑戰CDU作為聯邦議會第一大黨的地位。另一方面,中間偏右的《圖片報》副總編輯Stefan Wagstyl認為,由於梅克爾及CDU不太可能會與AfD合作,是以AfD難以成為執政黨的一部分【註三】。不過,因為德國行聯邦制,邦政府權力不淺,而AfD在今年的地方議會贏取不少議席(參圖二),說當下的政治鐘擺偏右,合乎現實,假若梅克爾連任,施政肯定較以往艱難。但是即或如此,國內暫時確實難有勢力能撼動梅克爾,除非她決定退隱江湖,預料德國在未來應會對過度寬容的政策作出修訂。梅克爾早前曾呼籲歐盟和北非諸國簽訂協議,以為更有效控制地中海的難民航線。雖然她表明這種做法對難民都有利,但確有借計抑制難民流向歐洲之嫌。梅克爾亦開始不忘提醒國民,德國的移民人數已有所減少【註四】,又承認昔日自己制定難民政策時有誤。
種種跡象,都顯示梅克爾已對難民立場作出調整,以疏導民怨,以免極右思想一發不可收拾。畢竟,德國明白自己貴為歐盟「龍頭」之一,一旦鐘擺得太右,國內採取明顯的人流控制措施,就會令歐盟其他國家,以至歐洲經濟區(EEA)、瑞士、剛脫歐的英國有借口力爭移民政策的主動權。這涉及到歐盟的生死存亡,德國應該不會輕率處理。倒是下年荷蘭將舉行大選,法國也會有總統選舉,眼見兩國的右翼蠢蠢欲動,歐盟能否繼續長治久安,看來也不能只留意德國的政局。
註一:〈德國人為何歡迎難民〉,《天下雜誌》。
註二:Migrant crisis: EU's Juncker announces refugee quota plan, BBC
註三:〈梅克爾如何應對民粹政黨崛起?〉,《金融時報》中文網
註四:直至本年6月,德國的邊防人員已制止了1萬3千多人入境,較上年全年的近9千人為高。
* 作者任於香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