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聯合參謀本部10日表示,北韓當天上午6時53分和7時12分在平安南道價川市一帶,向東發射兩枚短程飛行器,飛行距離約330公里,不過最高飛行高度與飛行速度還有待分析。專家認為,這可能是「朝鮮版陸軍戰術飛彈(ATACMS)」(KN-23)或是「大口徑可控型多管火箭炮」。日本政府則表示,尚未確認是否落入專屬經濟海域,但目前未傳出任何損失或傷亡。
韓聯社稱,這是北韓8月24日發射超大型火箭炮後,時隔17天再次試射疑似為短程飛彈的飛行器,也是今年以來第10次試射挑釁。南韓慶南大學遠東問題研究所的金東燁教授表示,從發射地點位於平安南道內陸地區來看,該飛行器很可能是北韓今年7到8月間試射的4種新武器之一,而非新研製的武器。
北韓曾於今年5月4日首次試射有「朝版伊斯坎德爾」之稱的「KN-23」(美韓聯軍命名,北韓並未公布型號)短程彈道飛彈,在此之後至少試射5次該近程飛彈,還曾從西部地區發射橫貫北韓內陸地區上空的飛行器。金東燁認為,北韓10日試射的武器很可能就是KN-23或「超大型火箭炮」。
北韓外務省第一副相崔善姬9日曾表示,北韓願在本月下旬與美方在商定的時間和地點廣泛交換意見。不過才時隔一天,北韓卻又再次進行武力示威與挑釁。韓聯社稱,北韓可能想藉此展現持續研發武器的決心,爭取將「保障北韓體制安全」列入談判議題。不過對於北韓近來頻頻試射,美國總統川普卻顯得不放在心上,因為他認為「只要不是危及美國本土的洲際彈道飛彈(ICBM),都不是什麼大問題」。
韓聯社分析,北韓從今年5月起的9次試射,都是利用固體燃料與移動式發射架來進行發射作業,機動性與隱蔽性都大幅增強。而且這9次試射的飛行距離最遠可達600公里,包括平澤的駐韓美軍基地、中部的忠南清州空軍基地、東南部的慶北星州「薩德」基地都在打擊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