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既抽象又耗費心力來發展,我們指望藝術學校可以移風易俗,可以帶頭引領社會風潮的設計,就應該走在正確資源充足的情況下,讓藝術家們以充分又嚴謹的態度與方法來完成製作,同時創造出美好又適當的作品。生活是要有合理的收入來支持才能持久,不能老用硬吆或廉價道德勸說的老步數來壓榨藝術家,更不應該用制式計畫書來框限或考量。
平心而論,大家為什麼願意要做?不外乎一份真誠的教育理念跟推廣的心意而已,以及編列計畫籌辦過程學校投入的執行經費來補充學校付出,這麼單純的事,需要如此擔心防備嗎?
冷氣房中的計畫審查
政府部門大家都在喊人力不足,因為業務量太大,堆積計畫無法消耗,事實上, 這部機器完全不懂製造,只會進行管考,一切都依賴計劃書的審核,所以大家都必須來審核,上上下下都跟蜜蜂一樣十分忙碌,因為會有不斷進行中的審查案件,這些公文正在來來回回的修正中輪轉等待,當然也不斷會有嗷嗷待哺的新計畫等著掛送進來。
我觀察到文官的養成從基層科員一路上升到部,次,司,科長,都用這套溫室審辦計畫來養成,當然還配上保護利己的外卡保險制度,那就是邀請表面客觀中立的外部審查委員,來合理化決策的制定與失當。這個遊戲規則在場面上,大家的計畫永遠擺在前頭,公文只要貼註一下,蓋個職章,延宕一下,保證讓大家都忙的不亦樂乎,沒有多餘的空閒,行政單位只要奉行好這套行禮如儀的儀式,包管一路平安到榮退。萬一遇到立委或長官指責,就說:明年會編預算改善來塘塞了事,這樣的生態環扣鏈,讓我們看見了文官制度的退化與僵化。
長官的開放自主政策,若是處處被行政技術官僚牽著鼻子走,只要打著擔心主計單位的審查或監察院糾舉的恐嚇牌,就可以奏效。利用表面上的好意提點,再搬來命運共同體相互取暖,先推事以求自保,然後就事事沒有權責,不用負擔,年終只會記功不會因而被記過,一切萬事只要回歸到形式主義的流程與審查,就不會被苛責,就不用被管考。官員們果真如此容易就被同化,不但沒有志氣,沒有承擔,談教育改革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不能紙上辦理教育治國
辦公室裡的文書治國,並沒有比實地監督管考的行動管理來的有效,因為多元的業務管理,不能只有依賴一套標準流程,也不是累積審視過幾個案件的經驗,自然就可以轉換成專家,任何計畫的施行若缺少實務經驗,所有的管考都是虛假的作業。
行政效能知多少?舉例來說,這幾年交手的高教司,統管34所公立大學2個空大7所軍警院,私立37所院校3個宗教研修院,表面上琳瑯滿目,但是真正可以重點管轄,或可以掌握並且影響的學校就是公立的這34所大學而已。如果大學校務是自主的,部裡該管的事務就會減少,而且分配到各院校的經費,扣除人事費用跟經常門,流動在大學所剩的經費無幾,所以,如果不必要的審計畫惡習改了廢了,那麼高教司現有七十幾個的人力資源,是不是就可以不經意地走入校園,廣做實地實質的觀察,順便挖掘高教問題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