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者的一天:手腦並用
我們採訪的對象是在奇美博物館中擔任修復師一職的文元姐。修復藝術品的工作在不同單位會有不太一樣的負擔,有些修復師是私人接案,可以比較有彈性地去安排時間,但像文元姐是在博物館這類大型的單位,工作內容就相對繁雜,與其他部門間的合作更顯得重要,所以會花比較多時間處理雜項跟行政相關事宜。
往往我們聽到修復,一般會聯想到的就是不停動手做,透過採訪,得知其實修復師們花很多時間在做事前的規劃,像是怎麼取得需要修復的作品、區分修復作品的先後緩急,有些在展出的作品要取下修復也需要相當的溝通,是要經過一層層關卡的!
這些流程經常需要很多時間。另外,看到了需要修復的作品也不是馬上就做處理,一定得先詳實記錄下該作品的現況,才能判斷出這個作品需要怎樣的處理。紀錄完成之後,再擬出更加詳細的計畫書,讓博物館跟其他部門都知道修復師們現在進行中的事項,像是使用的材料、設備、花掉多少經費……等等,瑣碎細節都是需要被細細記下的部分,直到這些都完成之後,才會真正開始進入「動手做」的階段。
甘苦談:用時間替作品們說故事
藝術品修復其實是件相當不容易的工作,但文元姐認為最難的並非技術層面,面對專業技術層面上的問題一定有辦法克服,就算沒有辦法處理得非常好,也有相對好的作法可以替代。反而,若在修復時所挑戰到專業倫理就會是最艱難的狀況──當作品已經受損相當嚴重、無法知曉它原先的模樣,修復時就會不知道該怎麼呈現它,但修復師並不能夠單純依照自己的想法去修復,必須要找很多資料加以佐證、模仿當時的筆觸及畫法,才能夠避免讓修復變成單純對於作品的臆測,因此,在「貼近真實的呈現」這件事上會耗費許多心力。
文元姐覺得最辛苦的事情是要有耐心,但這裡的耐心不是一般所想的「坐在一個位置上長時間持續做一件事情」,修復是份非常需要經驗累積的工作,除了對於作品修復要有耐心,對於等待自己的成長也是需要相當耐性的!另外,李修復師偶爾也會感到有點孤獨,因為會欣賞藝術的人基本上仍是小眾,在這個領域其實並不會有太多的資源,能夠諮詢的對象少,也比較少人可以分享工作上的想法跟心得。
儘管如此,文元姐在工作中依舊感到幸福,其中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可以天天接觸這些賞心悅目的作品。雖然工作歸工作,可是面對美好的作品時,心情也會覺得相對舒坦。同時,因為藝術品修復是一個比較專精的領域,不是誰都可以做得來的,因此在工作時也會相對地有成就感。
後記:除了技術,還要記得帶著「心」
對於想要走向這個領域的後輩,文元姐覺得除了一些基本的要求──手的靈巧度、顏色的敏感度……等之外,保持好奇心跟開放的心態也是非常重要的態度。
保持好奇心會讓人有動力想要繼續深入了解這些作品,儘管沒有參與到它的過去,但修復師需要將它們經歷過了哪些事情慢慢挖掘出來──和醫師面對病人不同,病人會述說自己的症狀,但作品不會直接告訴你,所以修復師要保持著好奇心去不斷探究。
另外,之所以強調保持開放的心態是因為藝術品修復是相當專業的領域,常常會不自覺地鑽進去、只用自己的思維去想事情,可是藝術品修復本身其實是技術跟學術、藝術與科學的結合,要思考很多不同的層面,因此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保持開放的心胸是相當重要的。
關於夢想,文元姐覺得自己的夢想很簡單──希望能夠好好完成自己的工作,可是這個小夢想卻包含了很多需要努力的方向。或許,離夢想越近,看見的夢想會越小,卻也更加明確。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THE LITTLE BIG THINGS,原文標題為:傳播藝術 許作品最完好的樣貌
對科系所學或未來出路仍有問題,需要過來人的建議?快來提問,讓學長姐幫助你!
請關注風傳媒特別企劃「學長姐說」,也歡迎加入FB社團進行討論!
學長姐說也歡迎讀者分享您的經驗,意者請將基本資料及文章寄至service@stormmediagrou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