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範化解風險,港府施展緩兵之計
針對「反送中事件」造成香港局勢的動盪不安,香港特首林鄭月娥9月4日向全港市民發表談話,宣布港府將採取四項行動:一,正式撤回《逃犯條例》修訂草案;二,全力支持監警會的工作;三,特首和所有司局長會走入社區與市民對話;四,邀請社會領袖、專家及學者,就社會深層次問題進行獨立研究及檢討,並向政府提出建議。
林鄭月娥或許認為她已做出了重大的讓步,但反對人士並不領情,因過去由泛民主派提出的五項訴求,包括撤回修例草案、取消對示威行動的「暴動定性」、不起訴示威人士、成立獨立調查委會調查警方是否濫權,以及實行「真雙普選」等,林鄭月娥只避重就輕回應了其中的一項,而對關鍵的普選問題,則是刻意視而不見,並未回應其他訴求。遲來的正義不是正義,何況外界認為,這只是林鄭月娥施展的一項以時間換取空間的緩兵之計,故為香港問題的最終解決,留下了一份「未完成的答卷」。
「讓步」的行動即使非奉北京之命,也必然是經過北京的拍板定案。據說,今年北戴河會議討論的重點課題是「防範化解內外部重大風險」,而香港問題就名列其中。事實顯示,反送中抗爭行動造成的影響,已擴及到中共的內政、外交,乃至對臺政策等。香港前特首董建華表示,「反送中」運動明顯與過去群眾運動不同,看起來很鬆散,但實際上相當精密和隱密,他和隨後中共官媒《人民日報》發表的文章都認為,反送中行動之所以不斷升級,背後一定少不了臺灣、臺獨勢力和美國的介入。
反送中一波波的抗爭行動,確實讓蔡英文在競選過程中「撿到槍」,但她了解應見好就收,不能因操之過急而弄巧成拙。所以,蔡不斷強調政府對港人的訴求是「支持但不介入」,但民進黨內有人卻是見獵心喜,意圖讓這把槍在選舉時發揮最大的邊際效用。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立法會議員朱凱迪與前學聯秘書長岑敖暉近日來臺訪問,希望尋求臺灣跨黨派的支持,但接觸的對象仍以綠營為主。蔡政府如何在「支持」和「介入」兩者之間劃清界線,恐怕必須拿捏好分寸。
美國的情況亦同。有大陸學者認為,香港和臺灣一樣,已成為美國全球圍堵中共戰略的籌碼,但因正值中美貿易大戰,川普了解香港問題的敏感性,故必須以審慎態度運用手中這張牌。然而,美國國會對反送中事件的反應就不同了。美國國會跨黨派議員提出《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Hong Kong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Act),並將優先推動立法,此舉導致中共的強烈反彈,指為「粗暴干涉中國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