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屆公視董事會將於26日首度開會並選出新任董事長,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今(25)日邀請新任董事,分享自己對公廣集團的想像,並與公民交流。多位與會董事指出,現階段公視節目多樣性不足,未能展現台灣深厚文化底蘊,期盼未來能大膽創新,結合新科技,充分展現台灣優勢,讓公視成為台灣代言人。
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副教授吳瑪悧、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都指出,台灣文化底蘊深厚,在國際上也有亮眼表現,但沒透過公廣集團頻道展現出來,不但在國際上曝光度不足,國內民眾也不一定曉得。邱家宜並直言「電視內容配不上台灣社會」。
「偏鄉無法收看、內容未照顧新住民」
另外,邱家宜與台灣外籍勞動者發展協會理事長徐瑞希都指出,少數人近用權未受照顧,例如部分偏鄉居民無法收看公視,或是節目內容未能照顧新住民、身心障礙人士等。徐瑞希強調,如果在台生活的外籍人士都無法認識公視節目內容,將影響公視在國際影響力。
吳瑪悧認為,公視具文化紀錄保存、傳播、教育、開創等角色,但如何讓大眾感受台灣文化內涵,已不只是如何記錄的問題,還包括如何透過比較有觀點的方式呈現。她希望未來能發揮自身專業,協助公視在藝文節目上有長遠規劃,發揮台灣文化厚度。邱家宜則建議,公廣集團旗下8個頻道可做出多樣化區隔,產製不同內容節目。
徐瑞希則認為,公視應思考如何與社會互動、與國際交流。她以BBC為例,指出他們每10年換一次特許狀,今年5月公布的白皮書就提出如何向國際傳遞英國文化價值、國家形象,公視也應重新擬定符合時代的公共目標,思考如何與社會資源結合。
學者籲加強與年輕世代互動、扮演產業創新角色
至於未來展望,陳郁秀說,公視必須與科技結合,以新的技術、設備、人才加上國家政策支持,並以目前科技發展預測未來趨勢。世新大學傳管系助理教授羅慧雯則說,公視可開發更多元載具,擴大新媒體部門,加強與年輕世代的接觸與互動,同時扮演產業創新角色,更大膽嘗試不同型式的節目研發與技術使用。
輔大大傳系副教授陳順孝則說,公視除扮演研發角色,也可扮演整合平台,在重要公共議題上,能與發展日益蓬勃的獨立媒體緊密合作,提供深入淺出的內容。羅慧雯則建議公視可成立重大事件應變中心,引領正向正確價值,讓大眾掌握議題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