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觀點:從印度看台灣農業如何新南向

2016-10-08 06:50

? 人氣

印度擁擠的市場(圖/印度尤)

印度擁擠的市場(圖/印度尤)

政府籌備多時的新南向政策正式啟動,台灣和印度也率先簽下「雙邊錄農業合作備忘錄,成為農業新南向的重要據點之一,後續該如何推動引發關注。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印度是亞洲第三大經濟體,居中國和日本之後,2015年GDP為2.093兆美元,農業部門占GDP比重約18%,從事農業的勞動力占全國勞動力數量的60%,突顯農業部門對整體經濟成長及社會安定之重要性。印度以小農經營為主,農民基本上不用繳稅,農業發展普遍存在經營規模小(每戶平均1.15公頃)、農業機械利用率低、生產效率低等問題,由於印度人口高達13.1億世界第二,為確保糧食安全印度政府非常重視農業發展,目前正積極推動精準農耕(precision agriculture)。

受宗教文化等因素影響,印度消費者對食物偏好與台灣顯著不同;例如印度教徒不吃牛肉,伊斯蘭教徒不吃豬肉,國民飲食結構偏素食,對植物性蛋白質需求量大,相對的生產數量居世界前茅的牛羊因國內消費有限,印度政府正積推動畜產品與棉花、蔗糖等經濟作物外銷。

目前印度仍以家庭式加工食品為主,對包裝食品需求增加,為此印度政府對外資進入食品加工業持開放態度並通過調降法人稅,放寬外商直接投資上限等措施來吸引製造業外商。印度政府對農業採保護主義,農產品進口的平均稅率為33.5%,10.9%的農產品關稅超過50%;也以保護公共衛生安全以及道德宗教考慮為由,對牛肉及其製品、動物油脂脂肪、魚類廢棄物及來自禽流感疫區國家或地區的家禽等農產品禁止進口;當國內農產品供給過剩時,印度政府即拉高關稅減少外國產品的輸入,以免國內農產品的價格受到衝擊。目前印度最重要進口農產品為動植物油脂、蔬菜、水果占農產品總進口量的75.5%。

台灣農業想要向印度發展首先應該針對印度當地食物消費特點、發展趨勢等進行長期有系統深入調查研究,找出台灣農產品可以輸出或投資的利基(如南韓三星企業透過Made for India讓當地洗衣機銷路倍增);其次應進行中印農產品檢驗檢疫標準暨規範磋商,方便農產輸往印度;雖然產銷一條龍經營模式可以增加投資經營利潤卻很可能引發當地農民和企業反彈,可以採取投資設廠或與當地企業何合作方式;最後爭取簽定台印自由貿易協定及投資保障協定,降低台商投資風險。

事實上商人對商機的嗅覺敏感度遠高於坐在冷氣房的政府官員,且台灣人擅長單打獨鬥,因此政府官員在擬定細部執行方案前應該先傾聽企業的聲音看看他們需要政府幫他們做甚麼,而不是政府要他們做甚麼,由政府與企業廠商一起選定目標市場與農產品;然後由廠商自由發揮所長彼此相互幫助不要扯後腿或惡性削價競爭,政府則適時給予協助而不是不停干預比賽過程;台商彼此間或與當地企業、民眾應該建立夥伴關係而不是緊張的競爭關係,攜手達到雙贏(Win-win)的目標。

同樣前往當地投資事業不只自己賺錢也要有助於當地就業及居民經濟生活改善而不是將廢棄物、汙染留給當地居民承受(如台塑越南河靜鋼廠排放毒廢水造成大量魚群暴斃)。從過去前往東南亞從事農漁業投資經驗發現,由於東南亞為重要的農漁業生產及外銷地區,因此考量到當地原有種植農戶生計,台商投資項目應盡量避開從事第一線生產以免與當地農漁民生產的產品在市場上形成競爭,容易爆發衝突甚至抗爭,不妨將經營重心放在加工製造與行銷提高附加價值獲利也較從事第一線種植來得高,對於加工原料之掌控則可以採取與當地農戶契作模式提供優質種種、生產管理技術、藥物正確使用等指導,來確保原料數量與品質穩定。此外如何透過「網路行銷」來拓展新南向業務,是政府應積極思考的方向。

在中國早深耕東南亞以及東方人好面子的情況下,台灣政府究竟該以何種姿態揮軍南向,敲鑼打鼓?鴨子划水?先貿易後投資?先投資後貿易?對新南向政策成敗影響至鉅,不知新政府想清楚了嗎?

*作者為農業博士,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農漁業雜誌專欄作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