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必要,不要常常上街頭。」九三大遊行之後,蔡英文總統有此一說。想當然耳,她一句話四兩撥不了千斤,立刻有人找出她過去對馬政府的批評:「街頭運動是執政者逼出來的。」就九三遊行的主訴求年金改革而言,蔡英文的話基本管用,多數民眾很難理解退休條件相對優遇的軍公教,為什麼還要遊行抗議;但是,在軍公教之外,蔡政府卻不能不正視此起彼落的街頭抗議聲浪,或大或小,都可能施政動彈不得的因素。
爭權益,公務員掀自己老闆的桌
九三過後,九月五日,台電基層員工從南部出發,準備全台步行串連,反對蔡政府醞釀的電業法修正,將電資源拆解給財團;九月六日,台鐵員工赴交通部抗議,爭取合理的加班費與休假;台電與台鐵,都是公營事業,兩項議題都曾在行政院長林全的與民團座談中提出。台電基層員工的抗議涉及修法,容或還有拖待變的空間,但卻涉及蔡政府能源政策與產業的推動和發展;台鐵員工的抗議則迫在眉捷,涉及中秋輸運能否順暢,更長遠點,則涉及勞動部規畫的勞工休假,延伸幅度可能波及各行各業。
不論是退役或現職,政府員工掀起自家老闆的桌,蔡政府眾多回鍋政務官,如果還有印象,應該記得扁朝殷鑑未遠。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涉己利益其實和藍綠無關,蔡政府若還以軍公教(不論退休或現職)是「黨國餘孽」視之,激起的對立,只可能更高,不可能消緩。
兩岸癥結打不開,悶的何止觀光產業
九三之後,觀光產業自救會也準備在九一二上凱道,觀光產業因為陸客急凍而急速滑落是不爭的事實,蔡政府內部還在為觀光不能只靠陸客爭辯不休,連政務委員張景森呼籲不要歧視陸客都能被罵臭頭,也屬奇特,爭辯的立論不可謂錯,台灣開門做生意,豈有事事聽從北京的道理?不要九二共識也成,陸客陸生就相應縮減,能怎麼辦?觀光產業不是弱勢產業,在環保高漲的歲月裡,台灣經濟政策向服務業傾斜,這一大塊產值驟然縮減,不可能在短時間立刻補洞,遑論因為兩岸關係所牽涉的又何止觀光產業?
以蔡政府最重視的新南向政策為例,擴大市場幅員,完全正確,偏偏這塊地圖正是中國全力發展的一帶一路,蔡政府有什麼能力繞過中國?總統府開宗明義「不排除就相關議題與對岸協商」,就像石子落井,連回音都無,根本沒人理你;行政院由政務委員鄧振中出面舉行記者會,說明推動計畫,其情可感,鄧振中若回去看看自己在記者會發言的錄音帶,講了半天台灣優勢竟是企業很誠懇,再誠懇有汙染還不是遭到兩位數億的天價罰款?台商很熱情因為每次都迫不急待講他們的故事…,誠可謂是「廢話大全」,還是拿不出、甚至講不出具體辦法是什麼。李登輝時代帶著企業往南走,還兼開啟「無邦交之旅」的濫觴,蔡政府還帶得了企業到東協、印度或紐澳嗎?企業有能力南向,大概燒香都要拜託政府別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