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完國文課剛步出教室,立刻就看到新聞報導筆者所任教的台灣師大以「思辨力」為深耕方向,擬將國文更名為「思辨與方法」。筆者母校台大則是將大一國文改列選修,減為兩學分,甚至有學生表示古文無助思辨能力。至於廢除大一國文的呼聲更是此起彼落。在此想提供「國文」作為大一必修課無可取代的功能。
「思辨力」是當代大學生理當具備的公民素養,但如何培養思辨力?以筆者帶學生討論的假新聞議題而言,怎樣打擊假新聞?法律是最強硬的手段,台中地院108年度中秩字第167號裁定的案例是:今年暑假,中部降豪雨但市府未為停課宣布,一位劉姓媽媽在facebook「『爆』怨公社」張貼去年五月南屯交流道水勢洶湧的照片,旁白寫:「為什麼台中豪雨的時候都不停班停課,難道不知道很危險嗎?」新聞局相當憤怒,市警局以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3條第5款:「散佈謠言,足以影響公共之安寧者」移送法辦。但法院認為其言論未達「足以影響公共之安寧」無造成大眾恐慌,諭知不罰。如何證明謠言已造成公眾恐慌?刑事責任的認定從嚴,恐不易成罪。108年6月新修訂的刑法第251條第3項規定「意圖影響」農產品等交易價格「而散播不實資訊者」處兩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但「意圖」乃刑法上的主觀構成要件,在講求嚴格證明的刑事程序下,如何證明行為人的腦袋裡想什麼?
傳統古書《孟子》說:「徒法不足為政」,法律有時而窮,思辨力的培養,方屬防治假新聞的根本之道。但思辨力是否只來自AI等精準的數字分析?或者客觀的媒體識別力?謠言的流傳,很多時候源自「同溫層」心態下的選擇性自我欺騙,換言之,是源自已預設好的算計之心,傳統學術所謂的「虛心」、「主敬」正在對治人心之成見。宋代理學家程顥在壇州任官時,修橋梁卻獨少一根長木,日後每入佳山勝水,便無法忘情流覽,時時動起伐木雜念。因此告誡人勿起「度計之心」、「心不可有一事」。又有次,他在長安倉中坐著,閒來無事,無意間數起遠處長廊柱子,之後,再數了許多次,次次不同。於是派人近距離一一遍數,數目與初次無心數著的時候相合。一旦有了「要數廊柱」的「成心」,心中有了特定的意向,則無法持平公正。程顥因此告誡人「越著心把捉越不定」。傳統學術不是從客觀面訓練思辨能力,而是主觀面要求去除「成見」、「意念」,「虛心」如盤水之清明,自能照鑑萬物,無所扭曲。
「思辨力」須要客觀面向的、科學性的數字分析、法律邏輯,更須要主觀面的「虛心」、「持敬」,大學生之所以要修大一國文,理由是:高中國文難以避免考試傾向,與傳統學術所講求的「治心」、「躬身」有異。而在大學四年裡,除中文(國文)系外,所有學生都只接受「西學」體系的知識性教育,「中學」(傳統)學術體系廣含今日所說的政經法商、甚至科學哲學,而大一國文是唯一一門以「中學」(傳統)體系為枝幹的課程架構。晚清重臣張之洞說:「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變。」喧囂的當代,科技、法律之外,「治心」尤屬切要。「思辨力」是每一個學門都致力培養的能力,不同屬性的課程有相異的作法。大一國文有自身培養「思辨力」的方式,能對完全傾向西學體系的其他科系,發揮平衡、輔助的功能。使學術體系一致百慮,但殊途同歸。部分學校貿然廢除,無異捨棄中學(傳統)體系的精華。
*作者為臺灣師大兼任助理教授、臺大中文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