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討論是否廢死?英人權專家:台灣應討論如何廢死、何時廢死

2016-10-08 09:00

? 人氣

「死刑計劃組織」執行長雷紹爾(Saul Lehrfreund)6日指出,簽署ICCPR之後,台灣現在的思考不是要不要廢死,而是如何能達成廢死。(李振均攝)

「死刑計劃組織」執行長雷紹爾(Saul Lehrfreund)6日指出,簽署ICCPR之後,台灣現在的思考不是要不要廢死,而是如何能達成廢死。(李振均攝)

死刑存廢在台灣極具爭議,前民進黨政府曾多年未執行死刑,國民黨上任後簽署聯合國《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ICCPR)卻恢復執行,且執行多次。2016年,民進黨再度執政,國外人權專家關切台灣能否落實廢死,「死刑計劃組織」執行長雷紹爾(Saul Lehrfreund)6日指出,簽署ICCPR之後,台灣現在的思考不是要不要廢死,而是如何能達成廢死、何時能廢死。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雷紹爾與英國工黨議員施凱爾(Keir Starmer)、英國司法精神醫學會創辦人之一的雷瑞德(Richard Latham),5日起在台灣進行為期3天的訪問,與官員、立委、律師、法官、檢察官、NGOs、學生等討論死刑、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等議題,6日在英國在台辦事處代理處長陶戴明(Damion Potter)陪同下與媒體座談。

雷紹爾:國家對死刑態度 會讓該國被歸類成有人權或阻礙人權國家

在1992年共同創立國際NGO「死刑計劃組織」(The Death Penalty Project)的雷紹爾指出,當時全球僅35國廢死,如今已109國,另外,30多個仍保有死刑的國家則實質廢死、未再執行,全球75%的國家已不再使用死刑,短短24年內變化非常大,每個國家達成廢死的方式和所需的時間不同,但「死刑有違基本人權」是大家共同的理解,尤其因死刑違反生命權、也不人道。

已來台多次的雷紹爾說,他們不是來教台灣如何處理死刑議題,也不是他們比較懂,然而,廢死已是很多國家做外交的重點,但不是用很專斷的方式,而是透過溝通、對話,讓有死刑的國家知道為何廢死很重要,這些國家很多都不民主,是否廢死,「國家必須自己決定」,在這個議題上採取什麼樣的態度,涉及該國在國際上,會被歸類有人權的國家或阻礙人權發展的國家。

批准ICCPR就有義務廢死 雷紹爾:要討論如何才能達成

自2005年底起,台灣暫緩執行死行政策,並在2009年將ICCPR納入國內法,但從2010年開始,國民黨政府恢復執行死刑,6年共有32人被執行死刑。

雷紹爾指出,批准ICCPR的國家「就有義務廢死」,對台灣來說,「思考應轉向」,不再是爭論否要廢死,而是要討論「怎樣做才能達成廢死、以及什麼時候要廢死」,這是ICCPR的要求;ICCPR是在超過50年前草擬的,隨著社會、人權觀念的進步,對公約的解釋也有變動,他們訪問的目的,是協助台灣理解受公約保障的人權是什麼、簽約國對落實人權保障的職責在哪。

台灣反廢死挑戰並不特殊 英國當年這麼做…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