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總統日前在中和拜廟時大談政績,從防範非洲豬瘟、打造國造潛艦,一路談到經濟發展,強調台灣今年第二季的經濟成長是亞洲四小龍第一,現在台灣是投資最好的地方,不僅外資加碼跟進,連台商也回流,年底前將有六千億回台投資,將會替台灣創造許多工作機會。其實,政治人物無論是參加重要宗教民俗活動或是在選舉前頻繁拜廟,皆屬常態,主要的作用是在造勢宣傳,至於是否真的是誠心敬神禮佛,恐怕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了。
此外,稍早財政部在9月10日公布今年8月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擺脫以往供過於求,價格下滑的情形,出口年增率由負轉正,金額達6.4億美元,成長19.3%,業者認為可能是因應日韓貿易戰,廠商提前備貨所致。中央銀行則於19日表示,受惠於中美貿易戰轉單效應及台灣出口景氣轉佳,大幅上修今年經濟成長率至2.4%,而主計總處則於稍早公布上修今年經濟成長率為2.46%。各種數據結合蔡總統宣傳的政績,讓人感覺台灣的經濟發展前景似乎是一片大好,廣大的勞工階級終於可以打破「悶經濟」,大喊「阮出運了」!
但是實情真是如此嗎?誠如學者杜震華日前撰文所指:政府施政的盲點就在於「天天談出口、經濟成長率,從來不看『庶民經濟』是否提升、安居樂業、生活幸福!」從總統以降的經貿官員,最擅長的就是講數據、談願景,卻無法體會對於許多基層勞工與中小企業主而言,他們關心的是下個月領不領得到薪水、今天開店有沒有客人上門、臨老退休時領不領得到勞保給付,而不是冷冰冰的經濟數據,以及成果未知的政策願景。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傳統產業(包括農、林、魚、牧業、傳統製造業、非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的企業家數占比將近九成,從業人員也將近七成。但從陳水扁政府時期推動的「兩兆雙星」到蔡英文政府推動的「五加二產業創新發展」,政府的產業政策大多將資源集中在新興科技與產業方面,卻忽略了大多數傳統產業與勞工所面臨的困境。
統計學者曾概略估算,高科技產業每投入一點五億元的資金,僅能創造一個工作機會;但相同的資金投入傳統產業,則可以創造一百個工作機會。以蔡政府大力推動的綠能科技產業為例,根據媒體報導,預估政府與民間到2025年將投入一點八兆元的資金,可望創造約三點二萬人就業,平均每投入五千六百萬元資金才能創造一個就業機會,對保障與促進廣大勞工的工作權益而言,實際效果非常有限。
細數蔡英文政府上台後的一些重大政策,包括一例一休、砍勞工七天假、修惡勞基法、年金改革、兩岸政策等,都造成了勞資關係緊張、民眾消費緊縮、陸客不來等對勞工權益不利的影響。近日媒體報導一位號稱遊覽車界「南霸天」的業者,從幾年前128輛車和三百多個員工,賣到如今只剩下1輛車及不到十名員工,因而痛罵政府政策毀了一個從十三歲就離開故鄉奮鬥的孩子,要政客們「摸摸良心」。更遑論政府寧願將六、七百億元,投入一個交通部內部評估將「三十年不賺錢」,眾多學者專家與部分屏東鄉親也都質疑不符經濟效益與實際需求的高鐵南延至屏東案;卻只想撥補區區的兩百億元來救存在龐大財務缺口,七年後就將破產的勞動基金,坐視勞工即將面臨領不到退休給付,未來恐將淪為「下流老人」的危機繼續惡化。
蔡英文總統在反駁外界批評她太常拜廟時,認爲這種說法很不尊重台灣民間的宗教習俗。由於媽祖婆護國佑民、撫慰人心與聞聲救苦的慈愛胸懷與精神,因而獲得千萬庶民們發自內心的崇敬,使其成為台灣民間信仰最重要的神明之一,大家也經常尊稱默默行善者「親像媽祖婆同款」。蔡英文總統以「辣台妹」自居,發言辛辣夠勁,讓不少支持者大聲喊讚,但除了讓自己的支持度上升外,卻看不到對國家經濟或勞工權益有任何實質上的助益。這些現象看在勞工眼裡,心中真是百感交集。因為勞工需要的是能夠苦民所苦、願意彎下腰來解決基層勞工就業工作困境與保障未來退休生活的媽祖婆,而不是只會要勞工遇到問題「自己去找老闆談」、每天只忙著嗆聲撿槍的辣台妹。
*作者為台灣勞工總工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