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雷布(Nassim Taleb)是暢銷書「黑天鵝效應」的作者。他出生於黎巴嫩,曾經是一名很出色的投資銀行交易員,操多國語言,現在亦是一位大學教授。他在其中一本叫「反脆弱」的著作裡曾經這樣說過:「如果你想知道對方對股市的預測或投資建議,不要直接問他。只要問他現在自己的血汗錢押注於哪裡就可以。」
切膚之痛的說服力
很多旁人會常常告訴你:「買黃金吧,應該看漲!喂,近來香港社會動盪不安,去馬來西亞參加MM2H(投資移民計畫)都值得呀!」
又或者是告訴你:「英國硬脫歐,這是十拿九穩的事呀,英鎊有得跌囉...我看現在英鎊跌到這個位置可以買一點,你看,50天平均線做支持,到整數心理關口再停損!」
再不然就是說:「我跟你說,我研究這隻銀行股,一定漲,市盈率才X倍!銀行股漲到這裡,應該有機會再漲X%,不然起碼突破前波高點...買多少?沒有欸,本人暫時未持有以上股票。」
以上對白,你是否耳熟能詳?當你向對方追問時,你可能會發現,當中大部分人都是沒有下注的。他們發表意見,很大程度上是希望達到社交上的「燈光效應 (spotlight effect)」(編按:指人們認為自己很受其他人重視,高估自身言行舉止受關注的程度)。
筆者想帶出的一個信息就是「切膚之痛」的重要性,英文叫「Skin in the Game」,亦是塔雷布其中一本非常暢銷的著作。
作者塔雷布於該書裡討論了人生及社會的不同領域,有關於投資的,有關於代理人的角色,有關於醫生,亦有關於政府施政的。
作者提到,幾千年前的羅馬帝國為何曾經那麼強大?其中一個原因是當時的社會運作,乃確保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有切膚之痛」的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你們知道嗎?當時一個建築師建成一條大橋之後,他跟自己的團隊要在橋的底下留守幾個月才可以離開。讀者應該知道原因吧?!
對。他們正是「有切膚之痛」的利害關係人,所以建築橋樑的時候會付出100%的細心,確保大橋不會倒下。
相反,回到今天的金融世界裡,為了達到社交上的燈光效應,當我隨口說金價未來必定漲,股災會於12個月之內來臨,但同時我也沒有切膚之痛(亦即沒有真金白銀依照推論買進),那結果會是如何?如果我的預測是對的,我會說:「早就告訴你啦!說到底我做投資這一行,市場怎麼走,我天天看Bloomberg報價,還會說錯嗎!」
那萬一錯呢?也很簡單:我根本不會賠錢。只要幾個禮拜過去後,人們把我報的「明牌」淡忘了,我又可以再發表其他「偉論」。
口說無憑,動作才是真的
口裡說的是假的,動作才是真的。我覺得黃金金價看漲?我個人有買黃金。我覺得股市自3月份後風高浪急?我個人有買國債。我覺得股市可能會調整?我有把自己個人的股票全部賣掉。
關於金融投資方面,我覺得一個投資人的下注動作及膽識,遠比理論性的邏輯及知識更為緊要。當然,於人生的其他領域,則另作別論。
想要一個有用的投資建議,就要問一些「有切膚之痛的持份者」,亦即是「已下注的冒險家」。
作者為香港資深金融業人士,操盤部位30億美元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一個香港基金經理的勇敢告白
◎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