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國寶級電影大師華依達(Andrzej Wajda)2016年10月9日在醫院辭世,享壽90歲,波蘭媒體報導他死於肺衰竭。華依達的導演生涯近60載,一生作品超過40部。他的電影勇於挖掘真相,包括「波蘭三部曲」(又稱「抵抗三部曲」)在內的作品描述20世紀的波蘭先後歷經納粹與蘇聯摧殘的沈痛過往,誠實描繪波蘭動盪的血淚現代史、洋溢著濃厚的民族意識。許多波蘭人透過他的鏡頭了解自己國家的歷史,他也因此被譽為波蘭的良心,堪稱波蘭聲譽最崇高的導演。
1926年3月6日,華依達生於波蘭東北部的蘇瓦烏基(Suwalki),他的父親命喪1940年卡廷大屠殺(Katyn massacre),約2萬2千名波蘭軍民在卡廷森林遭到蘇聯集體殺害)。華依達在二戰時加入對抗德軍的《波蘭救國軍》(Armia Krajowa),戰後就讀克拉科夫美術學院(Kraków's Academy of Fine Arts),後來放棄繪畫,改讀洛茲電影學院(Łódź Film School);1950年至1954年,華依達師從波蘭導演亞歷山大.福特(Aleksander Ford),開始學習執導電影。
華依達描繪卡廷大屠殺的電影《愛在波蘭戰火時》(2007)
波蘭的地理位置夾在德國及俄羅斯之間,歷史上長期被列強瓜分,直到1918年才獨立,後來又面臨二戰時的納粹入侵,而戰後的波蘭社會持續動盪,左右派的波蘭人內鬥成為嚴重問題,華依達的「波蘭三部曲」真實刻劃這段充滿磨難的血淚歲月:
《這一代》(A Generation,1955)描述1943年納粹佔領時期的華沙猶太區起義,曾在華依達電影演出的波蘭導演波蘭斯基(Roman Polański)更曾說過:「波蘭電影正是從華依達的《這一代》開始。」
《下水道》(Kanal,1957)以1944年的「華沙起義」(Warsaw Uprising)為背景,描述這場起義接近尾聲時,其中一些抵抗德軍的反抗者悲劇故事,獲得坎城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灰燼與鑽石》(Ashes and Diamonds,1958)記錄了左右派波蘭人自相殘殺的血淚歷史,批判性極強,獲得威尼斯影展國際費比西影評人獎,也是帶領波蘭電影登上國際影壇頂端的代表作,執導《教父》(The Godfather)三部曲的美國名導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與奧斯卡名導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都把本片列為心目中的影史10大影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