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動能看似仍無多大起色,8月份德國智庫Ifo所公布的第3季全球景氣指數下滑至86.0,低於第2季的90.5,同時也創下近4年來的新低。另外OECD領先指標也因為英國脫歐公投而暫停公布指標2個月,以便評估英國脫歐對全體會員國的影響,OECD並且在9月21日下修今年全球經濟成長預估值至2.9%。9月初G20會議之前,國際貨幣基金總裁拉加德女士還提出警告,全球經濟成長恐淪為30年來最差,希望各國政府提出有力政策來提振經濟成長。
即便如此,眼尖的市場參與者仍注意到債券市場殖利率近期內呈現上揚走勢,例如美國10年指標債利率從7月8日的1.3850%上揚至9月22日的1.6218%,德國10年公債利率也由7月的低點負0.18%重新回到正值,另外日本10年公債利率也在8月份大幅上揚,近期內已快要轉負為正。台灣10年公債利率則從8月19日的0.6298%上升至9月14日的0.7581%。
近期殖利率上升非關經濟
通常債券殖利率上升可能反映經濟景氣展望轉佳、通膨壓力上揚,或是貨幣政策緊縮。從近期經濟數據來看,全球主要國家經濟成長動能仍然溫和,近期內主要國家政府或央行紛紛下修經濟成長預測,例如9月8日歐洲央行將2017及2018年歐元區經濟成長率從1.7%些微下調至1.6%,日本內閣府在7月13日下修2016會計年度經濟成長率預估值,從原先的1.7%大幅下修至0.9%。美國聯準會在9月21日的貨幣政策會議中下調美國今年經濟成長預測值,從2.0%下調至1.8%。這顯示近期殖利率上升並非是因為經濟情勢轉佳所引起的。
若從通膨情勢來看,近期國際油價持續維持在每桶50美元以下,主要國家薪資上漲溫和,因此並未看到通膨增溫跡象。譬如美國聯準會官員在9月份的貨幣政策會議中,下修今年個人消費支出(PCE)物價指數升幅,從1.4%下修至1.3%,官員認為美國2017年通膨率可能回升至1.9%, 2018年則可能返回2%的目標水準,顯示通膨需要更長時間才會回到聯準會的目標區間之上。由此觀之,這波債券殖利率上揚也不是因為通膨情勢上揚所造成的。
全球貨幣政策將轉向
所以最後合理的解釋,就是貨幣政策的轉向,引發市場對債市利率上升的預期。從近來國際事件的演變,的確給金融市場一些暗示。首先,甫於9月初閉幕的G20會議建議,各國政府應該使用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結構性工具,同時削減全球經濟過度失衡,才能重振世界經濟。這顯示各國政府已經了解光憑寬鬆的貨幣政策已經無法達成振興經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