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被夾在兩輛奔馳貨車之間的時髦賓士,中美之間的貿易衝突正將歐洲經濟拽離原本的軌道。
美聯社
中美貿易戰從2018年3月22日開打之後,雙方邊打邊談已超過1年半,雙方非但沒有停火跡象,中美還把戰場不斷擴大—除了課稅的商品範圍越來越廣、稅金也越來越重。當世界前兩大經濟體化玉帛為干戈,其他國家當然不可能置身事外,以出口導向為主、與中美經貿關係都非常密切的歐洲,更是難以倖免。
歐洲在地理位置上雖然與中美都有一段距離,但美國是歐洲汽車和其他商品的最大出口市場,更是北約(NATO)成員國,至於中國兼具世界工廠與龐大市場,歐洲當然的對外經貿當然也與中國緊密相關—歐洲想要保持安全距離,坐看中美兩輛卡車對撞,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
《華爾街日報》便認為,歐洲正成為中美貿易戰的主要輸家。歐洲多年來投資狀況不佳、生產力停滯不前,加上歐洲的政策普遍補助低薪與不穩定的工作機會、而非刺激尖端產業發展,歐洲早就變成了一個行動遲緩的經濟體。面對如此困局,歐洲公司的對策是依靠亞洲和美國來獲得成長動力,如今龍鷹大打出手,歐洲自然直接曝露在高風險之下。
其實川普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的那些理由—竊取西方的科技與商業機密、強制性技術轉讓、政府補貼造成的不公平競爭、《中國製造2025》帶來的傷害與威脅,歐洲領導人也同樣擔憂。但歐洲無意採取單邊主義或貿易保護主義對待中國,而是希望在WTO的體系內解決貿易爭端。問題是,川普對多邊主義非但沒有興趣,而他發動關稅戰的威嚇,也同樣對著歐洲與其他國家而來。
「川普創造了一種分化國家的環境,也許我們會記住,2017年是多邊體系運轉的最後一年。」
布勒哲爾國際經濟研究所(Bruegel)研究員
薩皮爾(André Sapir)
德國智庫伊弗經濟研究所(IFO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曾經做過一份研究,在不考慮人民幣貶值與全球經濟衰退的情況下,中美如果因為關稅戰不得不消減對彼此的進口,並且因此轉向第三方採購,歐盟可望獲得32億歐元的額外收入(如果皆以中美互徵10%關稅加以推算),包括義大利、德國、法國都將獲益匪淺。
問題是,全球衰退陰影已漸次浮現,而且歐盟如果增加對美國的出口,可能進一步擴大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這也會引發川普的貿易戰報復。伊弗研究所的研究員史坦寧格(Marina Steininger)就認為:「如果貿易戰走得太遠,基本上對誰都不會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