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之角」為什麼引爆血腥大戰?
厄利垂亞與衣索比亞(Ethiopia)都位於非洲東北邊的非洲之角(Horn of Africa),兩國的歷史問題源自於殖民時期。1936年,義大利占領衣索比亞,把衣索比亞與已經占有的厄利垂亞、索馬利亞(Somalia)合稱為「義屬東非」(Italian East Africa)。
二戰過後,戰敗的義大利把義屬東非交由英國託管,而聯合國忽視厄利垂亞的獨立要求,讓厄利垂亞成為衣索比亞的一部份,但讓厄利垂亞享有地方自治權。1960年,厄利垂亞因尋求獨立,與衣索比亞關係緊張,1993年4月,厄利垂亞在聯合國監督下舉行獨立公投,高達99.83%選民支持獨立,僅0.17%反對,同年5月29日正式獨立建國。
不過厄利垂亞才建國5年,就因邊界問題與衣索比亞開戰,當時厄利垂亞軍隊進入位在邊境的爭議城鎮巴德梅(Badme),該鎮被衣索比亞劃入北部的提格雷州(Tigray Region),因此厄利垂亞軍方與提格雷州武裝分子和安全警察交火,此事隨即演變成正規戰爭。
直到2000年,聯合國、非洲聯盟(AU)前身組織「非洲統一組織」(OAU)和歐盟(EU)斡旋下,2國簽署《阿爾及爾協議》,結束這場因領土爭議掀起的戰爭。根據非營利組織「國際危機組織」(ICG)統計,1998至2000年間的戰爭奪走7萬至10萬人民,而其他統計指出,這場打了2年的戰爭造成30萬人死亡。
這場戰爭的「元凶」巴德梅鎮也交由位於荷蘭海牙的常設仲裁法院(CPA)進行裁決,2002年結果出爐,裁定屬於厄利垂亞,但衣索比亞仍占據不歸還,使得20年來厄、衣關係水火不容。
但在阿比4月就任衣索比亞總理後,情況出現轉變,衣索比亞政府6月公布歸還巴德姆的計畫;阿比更首度對厄利垂亞進行國是訪問,為雙邊關係開啟歷史新頁。而諾貝爾委員會也表彰阿比以退為進的重要貢獻,藉無條件接受海牙常設仲裁法院2002年的裁判,換取兩國的和平。
諾貝爾和平獎知多少
今年共有301位個人及組織被提名角逐獎項,去年的和平獎由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婦科醫生慕克維格(Denis Mukwege),以及曾被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囚禁的性暴力倖存者娜迪雅.穆拉德(Nadia Murad)共同獲得殊榮,得獎理由是「兩人致力於終止以性暴力作為戰爭武器」。
諾貝爾和平獎是唯一不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頒獎、改由挪威國會於奧斯陸頒發的獎,此外和平獎更常將獎項頒發給組織或團體。截至2018年,諾貝爾和平獎共授予了106位個人得主和27個組織,其中有17位女性得主,女性獲獎比例遠超過其他諾貝爾獎。
2019諾貝爾獎得主與公布時程(台灣時間)
生理學或醫學獎──賽門札(Gregg L. Semenza)、凱林(William Kaelin Jr.)、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 Ratcliffe)
物理學獎──皮博斯(James Peebles)、麥耶(Michel Mayor)、奎洛茲(Didier Queloz)
化學獎──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惠廷安(M. Stanley Whittingham)、吉野彰(Yoshino Akira)
文學獎──朵卡萩(Olga Tokarczu,2018年得主)/漢德克(Peter Handke,2019年得主)
和平獎──衣索比亞總理阿比(Abiy Ahmed)
經濟學獎──10月14日下午5時45分